新華網蘭州10月5日電(李清華、鮑志偉)
國慶長假期間,數千名來自各地的攝影愛好者紛紛來到中、哈兩國界河——阿克哈巴河河畔的白哈巴村,“咔嚓、咔嚓”的快門聲此起彼伏,往日寧靜的邊陲小村成了攝影愛好者的樂園。
被譽為“西北第一村”——白哈巴村,因金黃色的白樺林、具有傳奇色彩的
圖
瓦人和古樸、獨特的木結構建筑,吸引了眾多攝影和旅游愛好者。
久居山林地帶,以放牧、狩獵為生,有“林中百姓”“云間部落”之稱的圖瓦人是蒙古族的一個分支,即《新疆圖志》所載“烏梁海”人。
生活在白哈巴村的圖瓦人,淳樸、善良、豪爽、好客,至今仍保留著樸素的部落文化和生活方式:使用阿爾泰語系突厥語種;住房是用松木壘砌的尖斜頂木屋;吃奶、肉和面食,也愛飲奶茶、奶酒;穿蒙古長袍、長靴,喜扎腰帶、戴禮帽(女扎圍巾)。圖瓦人能歌善舞,通常用馬頭琴、口笛伴奏。每年“敖包節”期間,他們集體組織賽馬、射箭、摔跤等競技活動。
深秋,泛著金色光芒的白樺林、蒼翠欲滴的松樹;出沒白樺林的牛、羊和馬群,構成這里一道獨特的迷人風景。
這里一天景致不同,尤其晨炊更為神奇。4日早晨7時,天剛亮,白哈巴村村頭就站滿了1000多名攝影愛好者。他們紛紛搶占“制高點”,把照相機固定在三角架上,上千個“炮筒子”沿出村的山路成一字兒擺開,等待晨炊的到來。
7時30分,村里悠閑地走來第一群牛。面對上千個黑乎乎的照相機鏡頭和陌生人群,這些“大山之子”起初毫無介意地想湊到跟前“欣賞”一番,不料,“咔嚓、咔嚓”的快門聲驚嚇得它們撒腿就跑。
8時,村里升騰起第一縷炊煙,漸漸地,全村炊煙四起。不知是炊煙呼喚出了太陽,還是太陽趕來陪襯炊煙,幾秒鐘之內,朝陽破霧而出,萬丈霞光灑向白哈巴村。村里升騰的裊裊炊煙籠罩著古樸的木房子和白樺林,近看恰似一道薄薄的紗巾裹住了村莊,遠看宛如茫茫林海深處突現的“煙海孤島”。
“絕了,快照!”不知哪位一聲“令”下,頓時,“咔嚓、咔嚓”聲此起彼伏,白哈巴村圖瓦人的晨炊圖永久地被各路攝影家們“定格”在膠片上。
山東青島的6名退休教師,個個頭發花白,但一樣站在攝影隊伍當中,不住地摁著快門。63歲的劉倩說,她們本來是沖著喀納斯來的,誰知路途中遇到“西部第一村”,這里簡直是人間仙境。從青島到喀納斯,往返路費就得花銷上萬元,但不虛此行。
下午,攝影隊伍轉移陣地,進入白哈巴村的房前屋后。黃燦燦的白樺林、疾馳而過的牧馬、大小不一的木柵欄、圖瓦人綻放的笑臉等,都成為攝影愛好者眼中的美景。
新疆阿勒泰民航部門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今年,阿勒泰地區的旅游業驟然升溫,一天的航班數最高達18個,僅次于烏魯木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