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的“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最近,臺灣的“金錢外交”又出了問題。9月中旬,臺灣官方傳出消息,將撤換駐巴拿馬“大使”胡正堯,原因雖沒有明說,但圈內人都
心知肚明:扔錢扔出了問題。此外,臺在巴拉圭、哥斯達黎加也面臨著腐化他國政治人物的指責。
花冤枉錢還不討好
胡正堯是“職業外交官”,當初臺灣當局能把巴拿馬這個對其具有重要象征意義和實際影響的國家交給他,證明他的能力是沒有問題的。如今要被撤換,其實是當了替死鬼。據臺灣媒體報道,巴拿馬新政府在9月初陳水扁到訪之際,當面指責臺“大使館”在新舊政府更迭前2周,將600萬美元的臺灣援助款項緊急撥交即將下臺的政府。臺當局雖然知道這不是胡正堯個人的責任,但既然巴新政府對胡已經公開表示不滿,胡肯定不適合繼續留任。與此同時,巴拿馬媒體大幅報道了新政府清查上屆政府賬目時,將多項臺灣當局出資的工程列入檢查重點。巴《新聞報》以“南海基金會的私人存款”作為頭版頭條,披露巴前總統親信格拉西亞(前衛生部長)主持的“南海基金會”將臺灣捐款中的3.4億新臺幣(4元新臺幣約合1元人民幣)分批轉入私人賬戶的細節。“南海基金會”是5年前巴拿馬在臺灣的請求下成立的。臺灣以該基金會的名義,向巴拿馬投下了15.5億新臺幣。
另一則代表性的丑聞來自巴拉圭。巴拉圭媒體揭露,幾年前臺灣以無息貸款形式向巴拉圭提供4億美元,到期后巴方卻無力償還,成為一筆呆帳。不僅如此,當時這4億美元一劃出就被抽挪500萬美元的“手續費”,還有1億美元下落不明,巴國媒體質疑前總統私吞了貸款。
送得多,還得少
出現這么多問題的原因很多,但根源在于臺當局為了獲得所謂的“外交承認”,拿臺灣老百姓的血汗錢去拉攏一些國家的少數政客,在這方面,臺當局從不吝嗇,也不講究方式。1997年李登輝為達到自己赴巴拿馬參加所謂運河會議的個人政治野心,進行了一趟“太平之旅”,花費200億元新臺幣。2001年,陳水扁赴拉美活動時,以3600萬美元換取巴拿馬的接待;向薩爾瓦多贈送290萬美元;捐助2.4億美元成立“中美洲經濟發展基金”;捐助1.03億美元投資中美洲多邊合作計劃等。可以說,凡有臺灣“外交”存在的地方,就會有錢的影子。前不久,哥斯達黎加某媒體還揭露,臺灣當局在過去6年里以“中美洲一體化體系”為名,向哥斯達黎加、巴拿馬、洪都拉斯、薩爾瓦多、危地馬拉、尼加拉瓜、伯利茲7國投入了3210萬美元資金。
臺灣的“外交”金錢中,游走在合法與非法邊緣的屬于白送,查無對證,因此曾出現過臺灣內部有人和掮客、對方人士聯手做假賬撈錢的情況。而以銀行、財團法人和基金會名義進行的貸款等項目,在法律上應要求對方償還。一般來說,只要對方不與臺灣“斷交”,臺灣就會一直投錢,并不追賬。但如果“斷交”,臺灣就會中止援建項目、追討借款,而實際上這些錢許多是不明不白的,追不回多少。據臺灣《時報周刊》報道,臺灣至少有100億新臺幣的這類錢收不回來。
送錢手段很多
臺灣辦“外交”到底花了多少錢,到底有多少種送錢手段,恐怕沒有人能說得清,即使過去的李登輝和現在的陳水扁本人也無法完全掌握情況。臺灣的“金錢外交”除“外交部”外,卷入的機構還有“國安局”、“經濟部”及其他負責文化、教育的部門,甚至包括“國防部”,以及數量龐大的、得到臺灣當局支持的非政府機構。
名義上來說,“外交部”是主要機構,它每年以“公開預算”和“機密預算”方式,編列數目不小的援外經費。對“邦交國”的經援多數編列在公開預算中,而不公開的主要以“國際事務活動”及“對外貸款利息差額補貼”等項目編列。但“外交部”在“金錢外交”中出錢并不多,它一年全部的預算才占“國防預算”的1/10強。這個缺口由臺灣其他部門填上。例如,前幾年曝光的“劉冠軍案”,揭開了臺灣情治系統在幕后以非法手段收買目標國政要的情況。除廣為人知的“明德專案”拉攏美國、日本高官外,直接與“外交”相關的還包括由“國安局”出資1000萬美元,游說非洲某國執政黨保持與臺灣的“外交關系”。“經濟部”、“財政部”等機構基本上是通過提供政策性優惠,或配合當局的要求提供銀行信貸等拉動對目標國的投資、建立加工區,并經常直接提供借款。臺灣“國防部”則以“軍購”、“軍事合作”等方式,推動“軍事外交”。近來炒得很熱的6000多億特別軍購預算案,在某種意義上也是“金錢外交”的一種。甚至連“教育部”、“農委會”、“衛生署”等部門也卷進了“金錢外交”。臺灣在許多“邦交國”派駐規模不等的“農技團”、“醫療團”。其中有幾十年歷史的“農技團”是臺灣當局的招牌,高層官員到訪對象國時,都要去“視察”。
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整合各方資源、減少外界的詬病,臺灣當局以民間基金的形式成立了專門援外組織,這就是目前的“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合會”),由臺當局編撥專款。1997年9月,“國合會”曾宣布,該組織原有116億元新臺幣的基金已快要用光,為應付當年危地馬拉等國援助項目,需要新編列184億撥款。現在該機構保持著150億新臺幣的經費,臺灣每年為“國合會”編列20億左右的預算。
除官方機構外,與臺灣當局關系密切的民間機構和人員,乃至海外“臺獨”勢力也不同程度參與了“金錢外交”。一是臺商。一些企業家在目標國投資多,與當地政商關系良好,并擔任這些國家駐臺灣的“名譽總領事”等職務。二是工商界成立的外圍組織。如與陳水扁關系良好的誠泰銀行負責人在美成立“臺灣政經研究所”,專司對美游說;今年早些時候的媒體報道稱,日本某知名大學成立臺灣研究機構,據說資金就是由臺灣與陳水扁有同學關系的大商人提供。三是海外“臺獨”勢力。除“臺灣人公共事務會”外,“海外阿扁后援會”總會長吳澧培在美成立了“福爾摩沙基金會”,加強對政界、輿論界的宣傳。
金錢游戲仍在繼續
臺灣媒體近日報道說,太平洋島國馬紹爾群島外長對外透露,臺灣將加入該國與美國簽訂的信托基金,從現在到2009年,計劃每年援助馬紹爾100萬美元,2009年后增加到每年240萬美元,持續到2023年為止。總援助額達4000萬美元。聯系到8月下旬,臺灣“行政院長”游錫堃曾要求“工商協進會”理事長黃茂雄研究由企業“認養”“邦交國”或“非邦交國”的計劃,可知臺灣當局不但沒有吸取教訓,反而更加熱衷于金錢游戲。(記者
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