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張川霞)
風向一:跨校、跨專業考研越來越多
國內一所知名大學的研究生對記者說,在研究生的課堂上,本校考進來的學生的身影已越來越少,因為越來越多的外校學生不斷考入這個學校。
向好的學校靠攏,向好的專業靠攏,成了跨校、跨專業報考的最大理由。對此感受最明顯的,當然是各個高校負責招生的老師們。
北京外國語大學研究生招生辦公室主任蓋慶雷說,近年來,外校報考的考生越來越多,大概占到考生總數的70%~80%。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招生辦公室主任李鋼說,在2004年報考該校的7000多人中,本校的本科生只有900多名。
中央財經大學研究生部副主任楊運杰提供的數據,同樣證明了跨校考生越來越多的趨勢。從報考該校的人數來看,2002年,外校學生占77.2%,2003年、2004年都是84.9%左右。
北京大學研究生招生辦公室主任生玉海說,北大年招收碩士研究生3500人左右,其中北大自己的本科生約占1/3,并且近幾年一直保持這個比例。“跨校報考我校并錄取的學生,大部分來自重點大學,尤其是設立研究生院的55所高校,這就占了錄取總數的70%。”
與跨校報考同樣普遍的還有跨專業考研。幾位接受采訪的老師說,跨專業、跨校報考,都是研究生報考中很普遍的現象。
對于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老師們的分析比較一致。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研究生招生辦公室主任陶杰認為,跨校、跨專業報考的考生,多是報考了比自己上本科時更好的學校,或是報考了比本科時更好的專業。蓋慶雷也持相同的觀點。
蓋慶雷說,我國現有的英語人才尤其是同聲傳譯方面的人才還是比較少,北外在這方面實力比較雄厚,因此報考人數尤其是外校的報考人數就很多。陶杰也表示,該校不少好專業對外校考生吸引力同樣很大。
李鋼認為,除了學校名氣和專業實力外,知名教師也是吸引外校考生報考的重要原因。他說,中國政法大學在很多專業上擁有眾多知名的學科帶頭人,很多外校考生希望成為這些老師的學生。
生玉海說,跨專業報考的考生越來越多,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目前學科交叉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加上越來越多新興學科的出現,比如納米科技等等,都吸引了不同專業的學生來報考;
第二,科學研究以團隊為單位集體攻關的也越來越多了,而設在某一學科的科研團隊,往往需要招收不同學科背景的成員;
第三,一些專業學位項目的興辦,比如法律碩士,其招生對象就是非法律專業的本科生,這種情況也造成了跨專業報考人數的增多;
第四,與本人興趣和特長的契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跨專業報考的人數。他解釋說,高考填報志愿時,學生對大學專業設置了解不是很充分,主要是依據父母和老師的想法,跟自己的志向與興趣往往掛不上鉤。經過4年的本科學習后,很多學生對各個專業有了明確的認識,也更了解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所在,考研是另一次選擇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說,“跨專業讀研是個可喜的現象”。
風向二:熱門專業基本沒變化是好事
生玉海說,熱門專業近幾年來沒有什么明顯變化。例如,在北大,經管、法學、法碩、心理學、傳播學一直是比較熱的,就業前景好是這些專業熱的一個因素,比如“歐美心理醫生和律師社會地位高,讓學生們看到了這些專業的前景,很多人熱衷于這兩個專業”。
生玉海同時強調,“熱門專業變化不大,是件好事”。
他解釋說,以前冷熱門專業的變化劇烈,是因為學生報考時,借鑒了以往幾年的錄取情況,看哪個專業錄取比例大、比較有把握,就報考哪個專業,與本人興趣與特長關聯不大,所以熱門專業年年變化。現在變化小了,說明考生在選擇專業時更加理性,所作出的選擇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就業前景與國家經濟狀況緊密相聯,國家經濟狀況在短時間內不會變化,所以熱門專業的變化不大。學生的意向變化太快并不是件好事。”生玉海說。
李鋼也表示,熱門專業基本沒有變化,跟我國穩定的政治經濟狀況密切相關。在經濟法、訴訟法和民法完善的過程中,這些學科受到的重視程度也就一直比較高。
他說,在很多熱門專業火爆的同時,一些比較冷門的專業也沒有改變冷清的狀態。比如說法律史等專業報名的人就不多,因為這些學科應用性不強,主要培養研究型人才,國家在這個問題上應提倡按社會需求招生。“軍事法今年是第一年招生,專業的特殊性導致招生人數也不會特別多。”
陶杰認為,對外經貿大學的國際貿易、國際法學、金融學、工商管理類等專業都可以說是熱門專業,因為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參與國際經濟事務的廣度和深度的加強,國家對國際經濟貿易、國際法學和工商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大,所以專業的冷熱變化也不是很大。
楊運杰說,學校的財政學、金融學、會計學等專業呈現出比較熱的勢頭,同時,組織經濟學的信息經濟方向、國民經濟的投資經濟方向,都開始熱起來了,“這些都是與國家的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
一些比較冷門的專業主要是傳統的經濟學科,比如說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等,這種偏重理論的專業不太熱。“考生們都比較務實,應用性的學科比較好就業。”楊運杰說。
風向三:目的性不強和功利性變強的反差
生玉海說,現在越來越多的本科生報考研究生,這是一種好現象。在我們國家,從社會發展的需求來看,確實需要大量的碩士和博士。
對于有些人讀研的目的性、方向性不強的問題,生玉海說,對于部分重點大學而言,將來碩士研究生教育中,可能“專業學位”和“準專業學位”的比例會進一步增加,學生就業面會比較寬。而博士生就不同了,北大培養的博士生應當具備在大學或科研機構從事教學和科研的能力,是否具備科研興趣以及很好的研究潛力是在選拔過程中特別重視的。
李鋼說,一些學生考研的功利性比較強,由此造成的就業壓力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他說,在國外,學法律的與學醫的屬于上層階級,讀法律在國外當領導人的多,美國議員中從事法律方面工作的人占很大比例,一些學生看到這個形勢就熱衷于學法律。
學生考研的目的性仍然不強。李鋼說,高考時,很多人因為分數或其他原因,選擇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考研為他們提供了一個選擇的機會。對于文科生來說,法律是個很好的專業,所以大家都來考,可為什么選擇這個專業?很多人的想法還是比較盲目,并沒有長遠的計劃,覺得只要是讀法律就可以了。“很多學生考研只是看到了從事法律工作的一些表面的優越性,有身份、有地位,但并沒有做好吃苦的準備,也沒有注重能力的培養,覺得有學校的牌子和畢業文憑就可以了。事實上不是這樣,畢業后還是能力決定一切。”
蓋慶雷也認為,一些學生考研目的的功利性比較強。近年來,本科生擴招,畢業生越來越多了,很多學生想在學歷上增加競爭優勢,想憑高學歷來找一份好工作。“這種心理不僅僅是外語專業的學生有,在其他專業也是普遍存在的。有些學生考北京、考上海的大學,就是想留在這些大城市里,在這些大城市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有比較高的收入。”
(特約編輯Reali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