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16日的晚上,一把火燒過了西班牙東南部小城埃爾切,燒毀了中國鞋城價值100多萬歐元(1歐元約合10元人民幣)的鞋子。但這并不是一起普通的火災,而是數百名當地人攻擊中國鞋店的惡性案件。 這把火絕不是偶然的
要了解個中原委,就得先弄清
楚事件的背景。區區20萬人口的埃爾切是西班牙的制鞋中心。頭腦精明的溫州人抓住了這個商機,紛紛來此或開設鞋店,或設廠制鞋。由于中國鞋的價格優勢,中國商人的生意不斷擴大,鞋店更是在幾年內由最初的幾家發展到60多家。 與此同時,當地鞋業卻日漸蕭條。一部分規模較小、技術落后的鞋廠由于缺乏競爭力紛紛倒閉,這激起了當地鞋業的危機感和不滿。而新來的中國鞋商便成了當然的發泄對象。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這把火絕不是偶然的。“中國制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僅2003年,西班牙就從中國進口鞋子6190萬雙,占其鞋類進口總額的近一半。而且中國鞋的價格要比當地鞋便宜許多,這自然會對當地生產中低檔皮鞋的廠家造成沖擊,并引來“傾銷”的指責。實際上,歐盟早已對部分中國鞋舉起了“反傾銷”的利劍。前不久,歐盟便裁定對中國部分紡織面鞋征收49.1%的反傾銷稅。
由此看來,我們絕不能因“中國鞋占領全球市場”之類的報道而沾沾自喜,也不應對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報以淺薄的歡呼。“中國制造”要成功走向世界,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中國商人應融入當地社會
對當地少數人因商業競爭不利而訴諸暴力的野蠻行徑,我們必須給予強烈的譴責和抗議。在這一點,中國外交部和中國駐西班牙使館的反應是迅速而及時的。應當說,中國外交部門近年來在保護中國僑民的合法權益、人身和財產安全等方面的表現是值得稱道的。
但我們也應看到,盡管像“埃爾切事件”這樣極端暴力的事件仍屬個案,但華商與當地人發生矛盾和摩擦的事情在西班牙,乃至整個歐洲卻并不少見。今年年初,法國巴黎便發生過當地居民游行示威,抗議中國商人破壞了他們安靜整潔的生活環境。
當地居民指責說,中國商人只知賺錢,貨車經常取貨卸貨直至深夜,街面也變得不太整潔,原來的面包店、肉店、鮮花店、小酒館等方便當地居民生活的店鋪漸漸被中國人買走,成了一間連一間的服裝批發店,徹底破壞了以前安靜整潔的生活環境。
當然,巴黎畢竟是文明之都,事態還沒發展到暴力砸店這一步。但這類糾紛的增多,卻不得不讓我們警醒。憑心而論,中國商人到國外謀生很不容易,人生地不熟,語言也不占優勢。但“入鄉就得隨俗”,中國商人們更應當多一點古人提倡的“躬身自省”的精神,反思一下自己能否做得更好,是否應付出更大的努力,以融入當地社會。田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