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山東頻道9月22日電(記者董學清、劉寶森)
近來,通過對臺商考察和投資祖國大陸的調查與分析,臺灣企業界人士考察和投資的重點出現了由南向北轉移的新趨勢。
北方地區競爭力上升
最近一個月,山東半島的青島、威海、濰坊、煙臺等城市陸續迎來大批考察的臺商。山東省人
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徐寶琪說,僅僅在8月底、9月初,山東就接待了包括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蕭萬長率領的經貿考察團、由臺灣工業總會組織的考察團,以及臺灣電機電子公會組織的大陸參訪團等,他們都將考察的重點鎖定在山東半島。
第十屆魯臺經貿洽談會層次之高、規模之大、人氣之旺,更是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本屆洽談會到會臺商2197人,其中包括長榮、臺塑、寶成、統一等10家臺灣百大企業,以及多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臺灣工業總會、電電公會、青創會等3家重要工商團體,彰化、桃園工業會等66個重要經貿團組。臺商反映,臺灣這么多工商經濟界的高層人士和2000多臺商齊聚一地,規模之大、層次之高,實屬罕見。
不僅如此,第十屆魯臺經貿洽談會直接成果也非常顯著,后續效應巨大。據統計,本屆洽談會引進臺資項目304個,投資額37.57億美元。同時舉行的海峽兩岸制造業產品展覽會上,有7.5萬人參觀展覽,成交499筆,合同金額18.2億人民幣,協議金額22億元人民幣,意向37.5億人民幣。山東省臺辦經濟處處長馬仁江說,目前,仍有一大批臺資項目正在洽談中,其后續成果將逐漸顯現,會為魯臺產業合作及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擴大打下良好的基礎。
過去,珠三角、長三角曾先后成為臺商投資聚集地,目前山東等北方省區正成為臺資新的聚集地區。據臺灣《投資中國》雜志2004年1月號報道,大陸臺資逼近800億美元,華北成長力道最強,增幅為57.9%,其中尤以山東省的名次變化最為明顯。山東省累計臺商注冊家數、累計合同臺資額、實際利用臺資額去年排在第4位,比原來的第8名前移不少。
臺灣知名工商團體臺灣區電電公會最近發布了"2004年中國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這份調查報告指出,在整體競爭力上,華北地區已經超過了華東地區,躍居為最具競爭力的地區,華中地區、華南地區分居第三、第四位。山東半島的青島、威海、濟南與煙臺都躋身臺商極力推薦的名單。
成本高低為轉移直接原因
調查顯示,南方地區的生產成本高是臺商由南向北轉移的直接原因。
聯合利華(中國)最近表示,公司的家庭及個人護理用品生產基地將于今年底由上海搬到合肥。聯合利華對外關系董事宣稱,搬遷會節省8%的生產成本。
專家指出,上海節節攀升的商務成本是臺商外遷的重要原因。近日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對全國35個大中城市房地產市場調查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上海房屋銷售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28.3%后,二季度上漲幅度又達到21.4%,列全國第一。而上海的勞動力成本高于北方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在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設廠多年的敏豐窗簾公司雖然對當地的投資環境相當滿意,但因為降低生產成本的迫切要求,也已把竹制窗簾的前段初級加工,遷移到廣東北部的江西省。公司董事長表示,江西的勞動力充沛,而且工資只有廣州的一半。節省的成本可以使產品在美國市場更具競爭力。
此外,電力供應緊張、勞動力匱乏,也是造成臺商北移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廣東省投資成衣與制鞋業十多年的東莞臺商張漢文近來深受珠三角缺電之苦,而且招不到工人的壓力越來越大。今年,他來到長江北岸另起爐灶,建起了一個成衣出口基地。他感慨地說,資源的榮枯是一個重要因素,不得不考慮。南通原本就是紡織基地,當地勞動力充足,也沒有缺電缺水的問題。
幾年前,當上海佳運塑膠制品公司總經理李榮興感覺辦公樓的租金變得越來越貴、有點才能的員工開始要求漲工資時,他就萌發了尋找新基地的想法。考察了許多地方后,他最后選擇了山東半島的青島市。青島不僅煤、水利資源豐富,而且由于自身良好的發電能力,和南方相比企業能節。保埃プ笥业碾娏Τ杀。
南方嚴重缺電,使得山東半島各主要城市魅力凸現。威海、煙臺和青島等城市的領導人在接待來訪的臺商時都自豪地強調,山東半島不但不缺電,還有多余的電可供東北等其他省份。
市場考量也是決定因素
產品的市場取向,在決定企業的去向時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畢竟,有了市場才會有企業及其產品。
已在上海建有基地的華邦電子董事長焦佑鈞說,過去總認為在上海飛北京或青島都很近,可是當投資的策略從外銷市場轉為內銷市場時,就會發現只有上海是不夠的,尤其是在看到青島海爾集團的發展時,不得不讓人認真思考:是不是該來到青島在海爾旁邊設個辦公室?
事實上,焦佑鈞認真思考的問題已成為目前在長三角、珠三角投資的臺商共同面臨的問題。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發展得很好的鴻海集團,已選擇煙臺作為進軍東北以及日韓市場的戰略基地。徐福記食品公司最近出于考量更大市場的需要,已將華北的設廠計劃正式列入企業的發展藍圖。徐福記副總經理徐沆說,在華北設廠,可以在鞏固當地市場的同時輻射東北、西北市場。
腹地廣、市場輻射力強的山東成為不少臺商再次打拼的首選地。由于擁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山東對華北、華中與東北市場,都有著較強的親和力,能引導國內市場的消費取向。許多臺商都認為,打開山東市場,就等于打開了中原與北方市場。
專家認為,臺資北移不是壞事
上海社會科學院外國投資研究中心主任李小鋼認為,華北地區的競爭力超過華東地區很正常,也符合實際。對長三角而言,臺資北移不是壞事。
李小鋼說,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沿海地區的外資便出現了由南部沿海地區逐步向中部和北部沿海地區轉移和擴散的趨勢。珠三角承接了第一輪引資高潮,之后是長三角備受青睞。外資為什么北上?因為外資企業的技術檔次提高了,對管理技術人員以及配套產業的要求相應提高,而南部沿海地區恰恰由于開放步入成熟期,土地、勞動力的生產成本上升,不能滿足其投資回報的需要,再加上華東、華北地區所擁有的市場輻射能力,以及一些地方的優惠政策,從而決定了外資的流向。
李小鋼認為,在這種流向中,臺資無疑是最為強勁的一個板塊。這與臺商在祖國內地投資領域多為代工、產品更重低成本有直接關系。低成本無非體現在土地、勞動力和地方政府給予的減免稅上。從長三角看,其開放度與成熟度相當高,政府減免稅也在逐漸消失。而從勞動力看,這一區域用工條件越來越規范,勞動力成本也相應較高,這都勢必會縮小那些附加值低的的企業的盈利空間。相對來說,開放度還不夠高的灰色地帶,最可能成為成本格外看重的外資的"下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