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初秋,將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季節。在時隔9年之后,全市科學技術大會再次在萬眾矚目的目光中勝利召開。人們依然記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科技的春天”光顧改革開放之初的神州大地;1995年全市科技大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等口號開始深入人心;
今天,一份近萬字的《關于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推進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的意見》正式出臺,表達了青島進入新世紀后發展高新產業最堅定的決心,成為全市上下加快實施“科教興市”戰略最豪邁的宣言!
解讀這份《意見》不難發現,其中,有不少提法令人振奮,頗有解讀一二的必要。
關鍵詞一:區域創新體系
基本概念:“區域創新體系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企業、教育和科研機構、政府、中介服務機構等多個方面結構和功能的調整與互動。要遵循經濟發展和科技發展規律,抓住國際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機遇,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以創新主體要素培育和優勢產業創新支撐能力建設為重點,以科技資源整合為突破口,促進優勢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提升本地區的綜合競爭力。用5至10年時間,基本建成特色突出、功能完善、運轉協調、充滿活力的區域創新體系,使我市成為全國最具科技創新活力的特色區域之一。”
記者點評:自從今年年初兩會召開以來,區域創新體系就成了見報率頗高的一個名詞。5月,國家科技部在青專門召開會議,確立海爾、海信集團正式進入國家創新體系企業研發中心試點。這標志著我市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正式進入國家級層面,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其實,區域創新體系包括內容不外乎三方面:一是知識創新體系,二是技術創新體系,三是科技中介服務體系。
知識創新體系建設,主要著眼于提高城市的原始創新能力。在這方面,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是主力軍,目前我市通過共建等方式已建立20家市級重點實驗室,今后一個時期還將在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術醫藥、石油化工等重點領域建設5至8家科學研究開發中心。
技術創新體系自不必說,除了支持海爾、海信建設國際一流研發中心以外,凡海內外大企業在青設立的研發機構,經認定均可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的有關優惠政策。對于中小企業和眾多民營科技企業來說,開展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技術中心建設,提高企業自主知識產權開發能力是當務之急。我市預計用3至5年時間,建設60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支持5家進入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行列。
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是以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和中介機構建設為重點,完善以“五大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為主要內容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包括建設人力資源開發服務平臺、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國際科技合作服務平臺、科技產業孵化平臺、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等,用3至5年時間,重點建設80家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的各類科技中介機構。
關鍵詞二:特色科技產業
基本概念:“鼓勵引導區市根據自身優勢,突出發展科技特色,依靠科技調整優化區市產業結構,為半島制造業基地建設提供支撐。以抓特色龍頭企業、特色鄉鎮、特色園區、特色載體為重點,促進特色產業聚集發展。”
記者點評:今年是國家科技部確定的“區市科技工作年”。如何切實加強區市科技工作,不斷提升各級科技管理部門的科學管理水平?市科技局對此進行了周密計劃和詳細安排。目前各區市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優勢條件,已經呈現出產業百花齊放、領域錯位經營的良好開端。比如市南的軟件產業,全市70%以上軟件企業集中在這個區,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已經初步形成了“多樓一區”的園區格局。今年,位于寧夏路上的核心園區一部分將正式投入使用,區內扶持企業中天信息公司近日將正式在香港主板上市。再比如市北的科技孵化器和IT市場,四方和李滄的民營科企,城陽的新材料產業,萊西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發區的制造業信息化和電子信息產業,膠南的海洋生物產業等,均形成了一定產業規模和競爭優勢。據了解,今后市科技局將繼續支持區市結合優勢特色產業探索建設科技創新體系,依托特色龍頭企業建立開放的特色技術公共開發和服務中心,以此來豐富和完善全市區域創新體系,為區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技支持。
關鍵詞三:科技將才“110”工程
基本概念:“用5至10年時間,扶持、培養100名在國內乃至國際有一定知名度和較強競爭力或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學科帶頭人和高新技術創業帶頭人;培養和造就10個對重大科學問題、應用技術問題進行學科交叉研究的創新團隊。”
記者點評:全市人才大會召開后,對人才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科技事業要發展,同樣離不開各類科技人才,特別是不但自身能力突出,更能帶領科研人員拿課題、搞項目、出業績的領軍人物。“110”工程的出臺,其用意非常明顯,就是一方面要加快人才引進,但同時更要注重人才的培養,建立人盡其才的新機制,促進各類人才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讓人才發揮出最大作用。市科技局基礎科研處最近會同市有關部門,通過推薦、申報和專家評審的方式,初步擬定在全市圈定10個科技將才人選和一個科研團隊人選,據說場面非常火爆,這說明全社會對人才尤其是“高精尖”人才的關注,需求非常旺盛。希望“110工程”能夠堅持不懈,成為我市促進人才成長的“樣板”工程。本報記者
張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