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州某小學經過“壓縮”才使一個班的人數保持在80人左右■攝影/劉衛
好事為什么會帶來麻煩?是政策有誤還是發展陣痛?
曾經備受矚目的鄭州“戶籍新政”前不久再度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這項從2001年開始實行并在2003年“全面放開”的政策,卻在今年8月下旬被鄭州有關部門叫了“暫停”。根據此前媒體報道,鄭州在“戶籍放開”后引起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社會問題:教育資源緊張、城市交通擁堵等等。
一項曾被多方叫好的政策為什么會帶來這么多麻煩?是這個政策有誤還是發展的陣痛?“戶籍新政”的暫停是否意味著河南省會關上吸納人才的大門……帶著這些疑問,記者來到鄭州進行采訪。
54平方米的教室“塞”進84個孩子
“我們學校的桌椅特意做得比標準尺寸小一號,前后排間距也縮到只有30厘米左右,中間幾張桌子還得并到一起,就這樣還不得不增加了兩個班的編制。”這是鄭州市金水區緯五路一小鄭校長向記者介紹“孩子之多”時說的話。
記者在這所小學一年級的一個班里看到,54平方米的教室里一共密密麻麻安放了八排課桌,每排少則五張,多則六張,教室里一共“塞”進了84個孩子;形同虛設的教室后門從來不打開,因為這樣可以再放下兩張課桌;為了讓孩子們的空間稍微大一些,這個學校的教室都沒設教師講臺;站在教室門口往里看,黑壓壓一片人頭。
談到新生“人丁興旺”,鄭校長臉上并無歡愉之色,因為按照金水區教文體局此前給該校制定的招生計劃,2004年一年級設置6個班,共招生300人,但是實際上卻有664名新生蜂擁而至———此前媒體報道“一個教室坐90多個孩子”的例子就出自緯五路一小———無奈之下學校把班級增加到8個,終于把每個班級的人數“壓縮”到了82-84人。鄭校長說:“就這我還硬著頭皮頂回去了很多想送孩子入學的‘關系戶’,不然一個年級招1000人都沒問題!”
在記者看來,這個學校環境優美、設施齊備,每間教室都有空調和彩電,如果不是人數太多,這里完全可以成為孩子成長的樂園。但現在一年級的孩子課間操都做不了,因為學生太多操場面積不夠;全校6個年級共有3600多人,而按照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相關標準,小學一個班應該在45人左右。
教育資源吃緊是“戶籍新政”暫停的主要原因
為了了解其他小學的情況,9月17日、18日兩天,記者又走訪了位于鄭州金水區、二七區轄區內的伊河路小學、隴西小學、幸福路小學等學校,看到的情況與緯五路一小類似,每個學校都是新生爆滿,有的學校甚至將閱覽室、文體活動室都“增援”成了教室,就算這樣,仍有部分適齡兒童無法就近入學。好不容易碰見一位自稱“我們學校壓力不大”的校長,一問才知該校一個班“只有”70人左右,因此校長自覺“幸福”。
面對基礎教育資源全面吃緊的情況,金水區教文體局在今年小學招生結束后通過媒體公開向社會道歉:轄區小學承受能力達到極限,不再接收任何外來轉學生,希望家長諒解。隨后,鄭州市教育局也公開呼吁,家長在沒有聯系好學校之前,切莫再盲目將孩子轉入鄭州市區上學,鄭州市區的小學承受能力已達極限,沒有能力再安排外來人員子女隨班就讀。
而校長們回憶說,在2001年以前學校招生還比較正常,從2001年以后新生就開始逐年增多,2004年達到前所未有的頂峰。鄭校長告訴記者:“負責我們這一轄區的片警在招生前還專門提醒過學校,今年入籍落戶的人特別多,學校得做好準備。”
2001年11月,鄭州市在河南省范圍內率先推行以“降低入戶門檻、吸引高層次人才”為主要內容的戶籍制度改革,只要滿足買房、投資、學歷等條件之一就可落戶———這在當時被認為是“破除戶籍樊籬”的舉措立即引起一片贊譽之詞,當時的媒體報道說,在“新政”實施當天,就有上萬人到鄭州市公安局各分局辦理入戶手續;到2001年底,兩個月內鄭州新增10萬人。
2003年8月,鄭州市入戶政策“完全放開”,允許外地人員以“投親靠友”等方式辦理戶口,此舉更是開了全國之先河,“放開”僅一年,鄭州市又新增入戶人口15萬。增長過快的外來人口使鄭州全市百余所小學及部分中學都出現了“人滿為患”的場面,學校、教育局方面叫苦不
迭,教育資源吃緊直接導致了“戶籍新政”的暫停。今年8月20日,鄭州市各轄區派出所均接到通知,暫停此前的戶口遷入“完全放開”制度。
暫停政策并不意味著鄭州拒絕人才
記者注意到,盡管造成教育資源的高度緊張,但是在此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戶籍新政”都被認為是一種“突破”或“創舉”而成為鄭州城市開發最具吸引力的“廣告詞”。記者在一份發表于2002年初的“建筑業十大利好新聞”中看到,“鄭州戶口放開”排名第一;而2001年11月后的幾個月里,幾乎每家在河南當地媒體上做廣告的房地產開發商都會特意標注“買房即入戶”,尤其是教育水平相對較高的鄭州市金水區,更在短短幾年間成了房地產開發商及買房者眼中的“香餑餑”。
根據有關部門提供的統計數據,從2000年至今,鄭州市區新建住宅區2708項,建筑面積近1420萬平方米,計劃新增外來人口和原住人口機械遷移近77萬人,折算為學齡人口可達16萬人之多,但是大部分新建住宅區配套建設都沒有落實。以金水區為例,近年新建大小住宅區72個,只有三個小區建校辦學,其余都需要原有小學吸納。
除了引起教育資源緊張外,由于人口增加過快,鄭州在交通、就業及社會保障方面也出現了困難。9月17日是周末,記者在解放路、文化路上看到的堵車場面,跟北京交通擁堵時別無二致。一位市民抱怨說:“以前我上班,3公里路坐車20分鐘就到了,現在不提前四五十分鐘根本不行!”此外,鄭州公交已暫停辦理新的IC卡,當地醫療、急救、保安等社會保障部門也對媒體記者表示“壓力太大”。
那么“戶籍新政”的暫停,是否意味著鄭州關上了吸納人才的大門呢?記者就此問題向鄭州市政府、公安局、教育局等有關部門詢問,他們都對此予以否認。“2003年‘全面放開’政策主要是針對普通百姓,而像高等學校畢業生及有高學歷和特長的人才落戶目前鄭州有專門的政策,鄭州絕對不會停止攬才的腳步。”市教育局這樣答復記者。
好政策被叫停暴露城市化準備不足
在采訪中記者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盡管對“戶籍新政”實行后產生的一些“副作用”叫苦不迭,但是多數受訪者都認為“這是一項好政策”、“是以后發展的大趨勢”,好政策為什么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呢?
曾參與鄭州城市化課題研究的河南社科院社會學所牛所長告訴記者,“戶籍新政”被叫停暴露了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理論準備不足的問題。“根據市有關部門提出的規劃,到2020年鄭州人口準備由目前的200多萬增加到500萬人,平均每年凈增15萬人左右。但是在相關規劃設計中,有關城市容納能力的進一步調查分析,比如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資源能否同期應對新增人口、如果不能是否進行同期建設等問題,都沒有進一步的調查和分析。”
按照國家統計部門給出的數據,河南省在城市化率這一重要發展指標上只高于西藏,是全國倒數第二。“有關部門提出500萬的人口規劃,實際上是一種正常的發展戰略,但是城市化不僅是人口的增長,還關系到各項資源的妥善分配及協調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如果準備不足,就有可能出現‘戶籍新政’暫停這種發展中的陣痛。”牛所長分析道。
就在全國媒體因“戶籍新政”暫停向鄭州投來關注目光的同時,當地有關部門也意識到了問題所在。根據當地媒體報道,日前鄭州市委書記李克提出,入學難問題爭取在明年有所緩解,兩年至三年內力爭基本解決;同時發改委、建委、規劃、財政、教育等相關部門將協同作戰,不僅對區內新建學校的數目和地點作出合理規劃,還要對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作出綜合布局,以適應城市發展的快速步伐。
新聞分析
“戶籍新政”卡在何處
有關統計數字表明,截至2002年底,鄭州市中心城區戶籍人口為220多萬,也就是說,鄭州市這幾年的新增入戶人口只占到市區人口總數的1/10,而這些新增人口有很多是已經以“暫住人口”身份在鄭州生活多年者。如果說新增人口讓城市變得“不堪重負”,有些言過其實。實際上,根據鄭州市的城市規劃,到2020年,全市的城市人口將達到500萬人。因此,如果鄭州市不能在城市人口激增的同時,加大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將來市民的“出行難”、“上學難”問題恐怕會更大。
城市是自然長大的
城市化方向還是應該肯定的,但關鍵在于,這個“化”要以經濟發展為基礎。如果城市化水平明顯超過城市工業化水平,那么城市化就只能依靠傳統的第三產業來推動,甚至會成為無工業化的城市化。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之后無法實現相應的職業轉換,與之配套的就業、失業救濟、社會保險等社會保障建設也難以跟上,結果是城市化的甜頭尚未嘗到,城市病便接踵而至。從世界城市化的普遍規律來看,凡是成功的城市化過程,都不是政府人為“堆積”的,而是靠城市本身的經濟活力,自然“吸引”人們來到城市。曾鵬宇
李清 鄔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