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中央教科所 李水山)隨著我國加入WTO和國內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將發生很大變化。目前的農產品結構性過剩、農業市場化程度低、因農產品生產成本過高而缺乏國際競爭力、農產品質量及污染問題,入世后將更加顯現。農業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和
農村城市化建設,也對農民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提出了嶄新課題。為應對入世后的挑戰,農村成人教育應采取如下對策與措施。
1.建立農民合作組織。農業產業化的主體是農民,沒有實質性的農民合作組織,農業產業化將成為紙上談兵,農民增收和保護農民利益也難以兌現。沒有農業產業化的制度和組織保障,農業的競爭力就不會提高,中國的農業就長不大。我國農民合作組織發展步履艱難,需要認真研究解決。農民教育與建立農民合作組織緊密結合起來,不僅能解決農民教育的經費,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建立和完善農民教育的良性運行機制,實現農民教育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
2.與農村科技信息網絡建設相結合。加入WTO,意味著我國農業將與國際市場接軌,農業科技信息對農業生產與經營的影響日趨加大。如果農民不掌握信息,意味著始終處于落后、被動狀態,國際競爭力難以提高。根據我國地域遼闊、交通不便、信息不暢和農業區域性強的特點,通過現代化媒體和遠程教育,傳播農民喜聞樂見、簡明易懂的急需知識、技術和市場信息,這是迎接知識經濟到來、具有戰略意義的科教興農措施,將成為農村教育新的增長點。
3.組織開展優勢品種、項目的科技培訓。經過國際比較,我國的水稻、蔬菜、水果、畜產品、中草藥、水(海)產品的生產、加工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如果檢疫、防疫、質檢制度更為嚴格,有機、生態農業快速發展,這些產業、項目的競爭力將更強。圍繞這些項目進行科技培訓,努力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質量標準和市場化程度,保證農業生態和食品安全,能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
4.培植高素質的專業農戶和農業經紀人隊伍。提高競爭力,必須改革農業科研、推廣、培訓極度分散的管理體制,開展有針對性的、實用、實際、實效的農民培訓和科技推廣。認真研究農民教育的科學規律,分層次、分階段、有計劃、有重點地培植有一定生產經營規模、質量、效益好的轉移農戶、先導農戶;加速培植能聯接農業生產者和農產品市場的經紀人隊伍,是當前我國農村教育重要的任務。
5.大力開展農民轉崗和繼續教育。在擴大專業農戶的經營規模、提高效益、實現農業規;、集約化、高科技化和國際化生產經營的同時,有序轉移農村勞動力是重要任務。要根據中長期農業發展規劃和農村城市化建設規劃,明確適合當地條件的二、三產業和優勢產業方向,制定勞動力轉崗轉移培訓計劃,大力開展培訓。
6.與農村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相結合,F在,很多地方城郊的高中、中西部地區的初中畢業后的農村青年大多返鄉務農,由于農村普通教育與城鄉經濟實際相脫節,畢業后的農村青年不能盡快融入當地經濟活動之中,造成農村勞動力的巨大浪費和盲目流動。農村成人教育與職業教育結合,開發普通教育畢業生,這是確保農村穩定和發展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