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按常住人口計算超過3000美元,達到了3074美元,這是記者昨天從北京市發改委了解到的。
新中國成立55周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北京從經濟到社會,從農村到城市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據測算,1949年,全市生產總值僅為2.8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約合59美
元。1978年地區生產總值達108.8億元,人均生產總值上升到818美元。改革開放20多年來全市經濟年均增長10%以上,到2003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3633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是1952年的230余倍,是1978年的近11倍。
市場機制已成主導
“北京已經初步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市場機制成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市場上92%以上的商品由市場自主決定。”根據發改委的統計,全市非國有投資已經成為投資主體,占到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65.5%。全市非公有制單位占法人單位的70%,非公有制經濟創造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達到41.9%,吸納就業人員占全市的58.54%。
要素市場發展加快,到今年6月份,北京地區的上市公司累計達到105家,通過境外股票市場融資近2000億元。
居民財富大幅增加
北京市居民的收入和財富大幅度增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3年達到13882.6元,按可支配收入指數計算比1978年增長了5倍;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6496.3億元,按純收入指數計算比1978年增長了8倍。
在衣食住行的變化方面,短途交通工具中,自行車的保有量下降,汽車開始大規模進入家庭。城市居民每百戶自行車擁有量由1996年的249輛下降到2003年的202輛。而平均每百人擁有的汽車量達到了9.3輛。
北京城鎮居民的住房居住面積從1978年的4.55平方米增加到2003年的14.8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由1978年的9.25平方米增加到2003年的33.9平方米。
現代服務業迅猛發展
“北京的產業結構正向高級化發展。2003年北京市三大產業比例達到2.6:35.8:61.6,而1978年,相應的比例為5.2:71.7:23.7。”盧映川說,現代服務業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北京市的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在1995年首次超過50%,2003年,全市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255.6億元。以金融保險、信息通訊、文化體育、教育科技、中介咨詢、會展旅游、現代流通和房地產開發等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的70%以上。
尤其是有顯著資源優勢、適應消費需求升級的新型服務行業開始成為服務業的重要行業,如金融保險占全市生產總值的14.7%,旅游約占6%,會展服務約占2%,信息服務約占10%。
科技研發全國領先
“北京市的社會發展已經步入提高公共服務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階段。”市發改委新聞發言人盧映川說,北京市的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研發經費支出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7%。全市科技中介機構共有5000家,全年技術合同登記3.2萬項,擁有科技活動人員27萬人,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科技城。
此外,公共衛生體系逐步健全。全市人均預期壽命79.6歲,平均每千人擁有醫院床位5.9張,均達到或超過了中等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
新職業群體不斷誕生
新技術革命引領市民工作和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到今年4月份,全市移動電話用戶已達1200萬,數字電視已在1萬多用戶中試播。電子商務飛速發展,全國50家知名網站中,在北京運營的有35個,全市電子商務年交易額已經超過30億元。
新技術革命催生了新的職業群體,程序員、信息員、錄入員、網絡工程師應運而生,也誕生了CEO、COO、CFO、CKO、CIO等都市新貴,更改變了一部分人的工作方式,SOHO開始成為媒體工作者、藝術工作者和自有職業者的主要工作方式。
責任編輯:孫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