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么年輕,沒有腿怎么活啊!是陽方口鎮醫院保住了我這條腿。”32歲的劉全梅對醫院的感激之情感染了在場每一位醫生和病人,“小醫院也可以治大病。”
陽方口鎮地處晉西北腹地,是聯系山西、陜西和內蒙古的交通要塞,交通事故多發。鎮內煤炭資源豐富,采
礦業發達,礦工時有傷胳膊斷腿的。因此,陽方口鎮一帶創傷骨科病員較多。1998年前,陽方口鎮中心衛生院醫療技術條件差,難以應對突發事故緊急救治,經常將一些急診病人耽誤在轉診的路途中。
“以前這里沒個樣子,許多病都不能醫治;現在面貌是嶄新的,過去不能處理的現在已經能醫治了”,陽方口鎮醫院郝璽存院長用淳樸的話語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激動。
自1998年起,陽方口鎮醫院與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骨科專門建立起技術協作幫扶關系,該院也是二院進行技術幫扶工作時間最長、成效最顯著的醫院。6年來,山大二院骨科堅持對陽方口鎮醫院進行技術幫扶工作,并已先后派出32位主任級以上醫生在陽方口鎮醫院坐診,完成手術3580例。6年后的今天這所鄉鎮小醫院發生了巨大變化。
記者在醫院看到,“山醫二院專家”的牌子就掛在專家門診外,陽方口鎮的很多路口處也都有大大的“山醫二院”的牌子。山醫二院的專家每人在這里看病一個月,實行輪換制,已經堅持了6年多。
“二院”這塊金字招牌為醫院吸引了周邊縣鄉村的很多病員。醫院去年業務收入已達到165萬元人民幣,遠遠高于1998年的58萬元。門診人數由1998年的13,200人次升高到43,650人次,住院病人人數由1998年的236人次提高到872人次,手術人數由141人次增加到635人次。
如今的陽方口鎮以及其周邊縣鄉村的農民,只要傷筋動骨了,都可以就近看病,不會再因去路遠的大醫院而耽誤治療時機。農民在這里只需交付一級醫院費用,就可以享受到三級甲等醫院的優質服務。
“二院”醫生帶來先進技術,提高了鎮醫院醫生的水平,同時陽方口鎮醫院的16名醫生也去“二院”骨科進行過培訓。技術提高了,醫院現在還向外輸出人才,幾名醫生到附近的其他鄉鎮醫院當上了副院長。如今,陽方口鎮醫院已能開展骨科的各種疑難手術,區域內發生的各類急診病員的救治已基本解決。
(新華社太原記者舒娜、譚博文)
特約編輯:LUCK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