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國一些地區的企業出現了招工難的現象,還有些企業雖然一時招聘了大量工人,但卻留不住,頻繁招聘。“招工難”已經成為制約企業經濟發展的瓶頸。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企業招工難或招得進留不住呢?筆者認為: 一是工作時間長,勞動者難耐長時間的煎熬。有些企業,
特別是那些服裝等勞動密集型企業,職工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每天連續工作12小時以上,沒有休息日和節假日。長時間的煎熬使他們的體力和精力都無法承受,不得不選擇“走為上策”。 二是勞動強度大,勞動者不堪重負。有的企業人為提高計件定額,變相提高職工勞動強度,還有的企業兩三個人的活一個人干,使職工一直處在重壓狀態。還有的企業機械化程度低,全靠人力操作,職工體力超支,不堪重負,勞動者望“崗”卻步。
三是工資待遇低,勞動者勞酬不相符。一些企業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極力壓低工人工資,甚至加班加點也不支付加班工資。有的企業支付工資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據了解,工資待遇低,勞酬不相符,是企業招工難的主要原因。
四是拖欠工資嚴重,勞動者勞而無獲。一些企業不按月支付工資,只付一點點兒生活費,半年或年底一次性結算,到時又借口種種原因一拖再拖。勞動者辛苦勞作一年卻兩手空空,向企業討要又往往受到無禮恫嚇。企業這種讓勞動者流汗又流淚的行為,使勞動者望“崗”生畏。
五是不簽勞動合同,勞動者沒有“穩定感”。一些企業用工不規范,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不給繳納養老等社會保險,生產訂單多時大量招工,訂單少時又隨意辭退。一旦出現工傷等事故,一推了之,拒不認帳,企業這種“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做法,讓勞動者對企業缺少“依屬感”,不得不離開企業。
六是扣押身份證件,人為限制勞動者自由流動。人才流動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然而有的企業為留住員工,不從自身找原因,不去改善勞動條件和工資待遇,反而采取扣押身份證、畢業證、職業資格證等證件的做法,人為限制勞動者流動。這種做法不但違法,而且更容易激起勞動者的厭惡和憤怒而堅決離開企業。
七是工作生活環境惡劣,勞動者沒有“安全感”。一些企業生產環境惡劣,沒有采取除塵、通風、消毒等措施,勞動者在充滿粉塵、噪音、有毒、有害的環境中工作,往往導致職業病發生,勞動者為安全起見,不得不選擇離開。
事實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勞動者的法律意識、自我保護意識也在不斷提高,對就業崗位的選擇性也越來越高。從現實情況看,勞動用工規范、工作環境好、工資待遇高的企業根本不存在“招工難”現象。因此,企業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勞動者擇業,要從根本上解決“招工難”這一“癥結”,就必須下大力氣改善用工環境,提高工資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