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載,全國一年公款吃喝在2000億元以上,相當于吃掉一個三峽工程。這是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人們不禁要問:有多少公款經得起吃喝?
記者在基層采訪時,發現這樣一種怪現象:越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方,招待越是豐盛;越是窮的地方,吃喝風越是厲害,干部也越是講排場。
前不久,新華社的一則
消息讀了令人氣憤:革命老區廣東省陸豐市,是一個農業窮市,干部和教師靠借貸發工資過日子。但就是在這樣一個地方,卻盛行一股吃喝風,一桌竟吃掉了15萬元。
利用公款大吃大喝,是一種嚴重的鋪張浪費行為,不僅浪費了國家大量錢財,而且敗壞了黨風和社會風氣,成為腐蝕干部、疏遠干群關系的頑疾。在公款吃喝盛行的地方,百姓辛勤勞作數年,收入僅相當于饕餮官員們一頓的吃喝。一邊是生計艱難的百姓,一邊卻是吃得滿嘴流油的官員,怪不得老百姓背后罵這些吃喝官員:“吃壞了黨風,敗壞了形象”。
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緩慢,干部的收入相對較少,因此吃吃喝喝占點便宜也就成了家常便飯,有的官員甚至還認為,“吃吃喝喝算什么,我又沒有往自己腰包里裝”。在這樣的思想主導下,盡管有關紀檢部門出臺了一些制止公款吃喝的規章制度,但仍剎不住吃喝風,也就不足為奇了。
公款吃喝是與報銷制度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可以說,隨意的報銷制度是公款吃喝泛濫的源頭。吃了喝了,如果報銷不了,要自己掏腰包,就不會大吃大喝了。吃喝風盛行的單位,用于接待、吃喝的開支,往往都有一本說不清、理還亂的糊涂賬。個別單位一些“不好入賬”的支出都以“招待吃喝”的名目出現。加之一些地方和單位報銷制度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往往是一人說了算,缺乏必要的監督,就這樣,大量的集體和國有資產在“招待吃喝”的掩飾下流失了。
當然,對一些公務活動進行必要的接待是可以的,但得有一定的標準,一桌吃掉15萬元,顯然是無法讓人接受的。近日,北京市西城區政府出臺了公務接待用餐標準,規定領導對外接待用餐標準按每人100元、隨行人員每人60元安排,并禁止備煙酒。
標準制定得很詳細,包括用餐飯店、簽單人、結算審核制等。如果真能嚴格執行的話,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遏制利用職務之便,大肆吃喝的歪風的。但愿北京西城區出臺的這項制度能落到實處,也能給其它地方以借鑒。
(王比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