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廣州人重婚姻輕愛情嗎?廣州社情民意中心拋出的一份反映廣州市民10多年來價值觀變化的報告,經本報報道后,不少讀者撥通本報熱線電話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有趣的是關于男性與女性所持的態度針鋒相對,水火不容。幾乎所有女性市民都認為,重婚姻輕愛情是對廣州人價值觀的誤解,而大部分男讀者認為,廣州人
的確不那么浪漫,愛情遠沒有面包那么重要。
調查難概括老廣價值觀
讀者景先生表示,廣州社情民意中心的調查雖然涉獵了18—60歲的人群,但是,在這一群體中,又是以哪個年齡層次的人為主?他們各占的比例是多少?是否能真實反映廣州市民的價值觀及變化?這些都應該進一步細分,否則,就不能反映主流民意。
從小出生在廣州的王小姐也表示,調查結果稱廣州人心目中對愛情的重要性的認同越來越低,她不禁懷疑調查的500戶對象中,是否都集中在結了婚的人群。
律師陳先生指出,對于社會責任感在廣州人心目中的地位比較低,他表示不能接受!笆遣皇钦彀焉鐣熑胃袙煸谧焐暇褪怯猩鐣熑危咳绾魏饬可鐣熑危窟@都要再細化指標!
結論惹惱女性市民
“調查是好的,但是結論似乎有些可笑!”讀者楊小姐認為,隨著廣州經濟的發展,廣州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的人,作為社會的主流人群,他們對愛情的重視是越來越高的,要不,為什么現在那么多人寧愿選擇同居而非結婚呢?
“沒有愛情,談什么婚姻、談什么家庭?那樣的家庭和睦豈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成家已10多年的羅女士對調查認為廣州人不重愛情的價值觀結論更是直言心中的不快。
年過60歲的李阿姨認為,婚姻里面愛情是必須的,因為有愛情大家才可以有商有量,和和美美,日子才可以過下去。她的丈夫已經去世多年,但是,讓她選擇的話,仍然是愛情重于婚姻。
男性認同婚姻更重要
與女性讀者普遍質疑“廣州人重婚姻家庭不重愛情”這一價值觀的結論不同,記者留意到,參與談論的男性讀者倒是認為:調查報告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廣州人的價值觀。
讀者景先生是一位媒體從業者,他認為,廣州人對愛情重要性的認同度的排位越來越低,這一調查結果反映了廣州的現實情況。
景先生表示,與上海等城市不同,廣州市民更現實,或者說心態更加平和、開放,對愛情的浪漫、憧憬不那么高,特別是先富起來的一批廣州人,他們的收入高,但是受教育程度不那么高,對愛情的重要性可能就不那么認同。
劉先生今年已經40歲,是廣州本地人。他也贊同廣州人不那么看重愛情。他覺得,廣州人觀念比較開放,一部分人中存在著包二奶現象。對于這部分廣州人,通過婚外情等其他關系,他們可以得到人的生理上的滿足,而對于愛情,卻想得不多,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廣州人一方面重視家庭和睦,另一方面也不是那么認同愛情價更高。
用愛情做調查指標欠嚴謹
專家指出廣州人價值觀調查體系的設置存在明顯缺陷
看了廣州社情民意中心的調查后,中山大學社會系社會心理學教授李偉民表示,該項調查基本上可以成立,但問卷的個別指標存在明顯缺陷。
李教授表示,廣州市社情民意調查中心能夠連續14年開展這項調查,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調查結果的分析、探討也很有意義。如調查發現“身體健康”一直排在最前,這說明如今個人對生命非常重視,這是一種較為現代的觀念,而傳統上人們總會將家庭放在首位。
同時,李教授認為調查問卷中的十項指標能夠部分體現個人價值觀,但認為這只是人們價值觀的一部分,整個指標體系的設置還是缺乏嚴謹、完整的思路和框架,個別指標存在明顯缺陷。李教授表示,雖然指標都包括了人們生活中幾個最重要的方面,如婚姻、家庭、事業、國家等,但這些指標較為零亂,彼此缺乏內在聯系。
另外,部分指標界定不清晰,如“婚姻”、“愛情”等給人感覺較為模糊,似乎測量的是人們是否相信愛情婚姻,而不是人們重視與否。同樣,個別指標表達不夠準確,如國外相關調查中對“金錢”的表述更多用的是“財富”。
專家評卷
身體健康與家庭和睦無可比性
站在一個普通市民的角度,李教授稱,他對諸如身體健康、家庭和睦排列在前能夠接受和相信,認為這能夠反映出普通市民的價值觀。
但他對幾個地方有所懷疑,首先,李教授認為個人身體健康與家庭和睦沒有孰輕孰重的問題,不能夠進行比較,這兩者不是相互排斥的。
人們沒理由忽略愛情
對于“愛情”、“社會責任”排序較后,李教授表示這不一定與社會實際相符。因為在人們的生活中,諸如愛情、親情等的情感性因素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對婚姻、家庭甚至事業的支撐。沒理由人們這么重視家庭婚姻,反倒忽略愛情。
李教授指出,首先,在調查指標中沒有對“婚姻”進行界定,調查的結果可以理解為人們重視的是婚姻外在形式,而不一定是婚姻的內涵。“愛情”
這個指標也沒有具體指明。當然,“愛情”排序較后可能是由于社會變化快,導致人們對愛情雖然渴望高,但實際中卻缺乏信心。
其次,應該將“婚姻”和“愛情”放到婚戀觀這一角度進行分析,或是將愛情、婚姻、家庭進行綜合分析,或是把愛情放到追求類的指標中進行比較,如將個人的事業追求、愛情追求、生活追求等進行比較。
社會責任與身體健康難比較
李教授認為,“社會責任”是與個人“身體健康”等價值觀不同類的一種觀點或態度,將兩者進行比較是不適宜的。另外,無論是婚姻愛情還是社會責任,都只能算是態度,是一種基本的傾向,具有可變性。而價值觀是對一些觀念、態度重視與否的看法,是相對穩定的。但這次調查中將一些不同類型的指標進行排序比較,使得調查結果存在差異,缺乏說服力。
責任感與家庭幸福沒有沖突
“沒有愛情只有家庭和睦是自欺欺人”
“我從沒覺得廣州人缺乏社會責任感”
我從來也沒有覺得廣州人缺乏社會責任感。我們知道,廣州是媒體之都。為什么全中國最好的報紙和雜志都在廣州?不是說媒體從業者多厲害,重要的是廣州提供了這樣的土壤。
都說廣州是商品經濟最發達的城市,那么市場是什么?就是民意;消費者或者一個消費公民,他有充分的權利意識和選擇權,而媒體作為公共空間的文化產品,是那些每天翻開報紙的人們決定著它的命運。為什么要讀報紙?我讀報紙,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知道市長在做什么,他和他的團隊在做什么,當然和我個人的幸福息息相關。
社會責任是一個長期被誤讀的詞語,從小的教育告訴我們,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是如何崇高偉大,全是鐵血悲歌的場面。這是在革命話語中的社會責任,那么和平年代,卑微個人需要去承擔這樣巨大的責任嗎?社會責任返還到了日常經驗之中,變得更加豐富和細小,這樣平常的善就是生活,讓生命看起來“有點鮮艷有點臟”,這是真實的、積極的而且是有效的。
責任的實現包括行動,也包括一種注意力的發生,就是我們說的關注度。為什么要關注?不是說我多么的大公無私,恰恰這是有私心的,這私心就是保持個人生命的尊嚴。尊嚴是在各種權利中體現的,比如遷徙、言論、選擇甚至沉默的權利。如果有一個人突然被打死,我們會心痛,然后憤怒,那是因為所有人的生命權遭到了羞辱,物傷其類呀。這樣的責任和你把自己的家裝修得漂漂亮亮的道理是一樣的,那這樣的責任感和你的家庭幸福有什么沖突呢?
我不清楚這個調查結論,和睦與愛情怎么會有沖突,兩人朝夕相處,沒有愛情,但并不影響他們是和睦的,但這樣的和睦是自欺欺人的。這個不太適合拿來探討,人的教養、處境各不相同。
發言人:張念作家、社會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