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韓國教育人力資源部出臺了《2008年后大學錄取制度改善試行方案》,至此,韓國高考錄取制度改革的大幕徐徐拉開。這次改革的核心內容是改變以往各高校高招中以考生高考成績為主要衡量標準的錄取方式,轉為兼顧包括考生平時成績和日常表現在內的綜合指標,從而發現和培養更具創造性和發展潛力的
優秀人才。
據了解,《2008年后大學錄取制度改善試行方案》的主要內容為“9-9制”,即高考成績將取消具體的分數排名,成績分成9個等級。與之相適應的是,刪除高中生成績冊中原有的“秀、優、美、良、可”的記錄評語和排名順序,以每個科目的分數、科目平均分和標準偏差為基準分成9個等級。錄取時,高校不是看考生高考具體分數,而是參考其高考成績分類等級和日常成績做出綜合評定。
根據該方案,以等級制代替“高考一錘定終身”將于2008年高考時開始實行。該方案還提出,在“特殊目的高中”(即科學高中和外語高中,類似于我們所說的中專)中引入“同一性質大學特別錄取制度”,即科學高中的畢業生升入理工科大學,外語高中的畢業生升入文科大學。而對于藝術類和體育類考生,有關招生部門將放寬高考最低錄取線,并以學生的日常成績和專業能力為主要的錄取標準。為此,韓國教育部規定,今后高考考題范圍將以教科書的核心內容為主,首先在一些科目里引進公開征集考題的方式,并計劃在2010年將此方式普及到所有科目。
韓國現行的高考制度始于2002年,不可否認,它在擴大選拔能自律、多樣化和有特長的學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比2002年以前高考制度下的錄取工作,以日常成績為主要參考標準而被擇優錄取的學生比例已經增加了將近15%。但是,韓國每年仍有一半以上的考生要憑借其高考分數才能被高校錄取,“一考定終身”的現象沒有得到根本改善。
(東光)
特約編輯:yxc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