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條件好的學生花錢大手大腳,穿名牌、用手機,貧困生卻要靠到處打工維持學業和生活。中國大學校園里日益突出的貧富差距現象給大學生心理成長造成沖擊,也使校方的學生管理面臨難題。
專家認為,社會貧富差距在大學校園中的反映,影響了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他們呼吁,家庭、學校和社會應對大學生
的消費觀念進行正確的引導,同時加大對貧困生的扶持力度,縮小“象牙塔”里的貧富差距。
據新華視點記者在西安幾所高校采訪時發現,貧困生比例在30%左右,其中特困生有10%。他們每月的生活費一般在100元至150元之間,有的甚至更低。
而一部分“貴族”學生卻是手機、電腦、數碼相機樣樣俱全,月消費達千元以上。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石英認為,大學校園中的高消費者與貧困群體的出現,是社會上貧富差距在大學校園中的體現。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家庭,社會背景和家庭經濟條件不一樣,這種差異帶到大學里,必然導致學生中出現貧富差距、優越感差距。應該高度重視這個新的校園現象,特別是它對貧困生心理產生的不利影響。
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韓東暉帶過的班級里,富裕的學生基本上是政府和金融機構官員的子弟,或者是私營企業主的下一代。而貧困的學生則大多來自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或者是城市低收入階層。
西北大學物理系大四學生蘇斌說,現在大學生交往多是以經濟條件的好壞來劃分的,能穿得起同等品牌的衣服、用同等品牌的化妝品、有筆記本電腦等等,就有共同語言。同樣,貧困生之間的共同語言也多些。進入到高校學生組織的也以家境寬裕的孩子為多,“窮孩子”基本上和學生組織“絕緣”。“并不是學生本身產生了對學生組織的不同看法,而是一個‘錢’字作祟。”韓東暉說。“進入到學生組織里,必然要增加大量的交際,這就需要你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因此,有錢的學生更容易、更喜歡到學生組織中去,交朋結友、開展社交,而貧困一點的學生自然就敬而遠之。”
貧富差距也使學生的精神狀態顯現出明顯的差別,“一般是富裕一點的學生比較活躍,而貧寒一點的學生則相對自我封閉,”韓東暉說,“一些貧困同學身上表現出了更多的心理問題。除了封閉、自卑、缺乏自信外,偏激、悲觀和仇視感也有所體現。”
實際上,大學校園內貧富學生對未來之路的期待和看法完全不同。“大學四年,從窮、富學生的感受來說,他們的學習、生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韓東暉說,“‘窮學生’在考慮生存,在擔心能否順利完成學業,物質上的匱乏成為壓在他們心中的一塊石頭;‘富學生’更多的是享受生活。”由于貧富差距造成的交往范圍的不同,實際上大學校園內學生們對未來之路的期待和看法完全不同。“貧困一點的學生首先想到的是生存問題。”韓東暉說,“而‘富學生’由于有家庭提供強大的經濟來源,往往不擔心就業。”兩種心態,造成事實上新一代的大學生自邁入大學校園起就注定不會唱同一首“畢業歌”了。
西安大學學生處副處長張舒拉認為,貧困生本身就承受著一定的經濟壓力,有錢學生優越的生活條件以及由此產生的優越感,會使他們感到另一種無形的壓力,這種壓力會挫傷他們的自尊心,沖擊他們經過多年主流教育而形成的人生觀、價值觀。
石英認為,大學生處在同一個年齡段,又同處校園,有的學生花錢如流水,有的學生為一日三餐發愁,如此近距離的對比反差更大。加之大學生身心發展還不夠成熟,生活需求旺盛,容易產生攀比心理,尤其對貧困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是不利的。
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視,除了強化學校心理咨詢工作外,不少學校正在探索實施弱化差距感的辦法。
西安交通大學明確規定不管學生家庭條件怎樣,一律按院系劃分宿舍,統一標準收費。西安交大李偉教授說:“學校是培養人的地方,不能存在窮人區、富人區。”陜西師范大學多渠道開辟校內勤工助學崗位,不僅讓貧困生在這些崗位上得到資助,更讓他們自己組織實施崗位工作。校黨委副書記王濤說,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貧困生感到這些工作不僅能掙錢,還能培養自己的能力,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一些高校教師認為,應該多創造勤工助學崗位,讓貧困學生進一步增加收入;對畢業后暫時沒找到工作的貧困大學生,可比照城市貧困人口的低保工作,探索實施貧困學生低保機制,以減輕他們在校期間因對未來就業預期不高而帶來的心理壓力。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的部分教師認為,應加強對貧困大學生的精神健康輔導工作,將其作為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一個新重點。加緊組織專門力量進行研究,探索形成針對性強、效果好的心理咨詢工作方案。
特約編輯: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