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4年高考試卷分析
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文科綜合試題(全國卷Ⅰ)體現了國家教育部深化高考
改革的指導思想,繼承了2003年的改革方向。既保持了一定的穩定性,又有創新和發展。
1試卷內容體現了《考試大綱》的要求。
2試
卷結構有一些調整:總題量由原來的41道小題減為39道小題,第Ⅰ卷35小題不變,第Ⅱ卷由6道減為4道。
3分學科試題分析
1)政治
政治部分試題如下:第24~35小題,第38小題,第39小題(5)、(6),共100分。
各小題主要涉及的考點有:第24小題,自然界、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是客觀的,不同的意識
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著不同的反作用,運動和發展的普遍性。第25小題,物質和意識的關系
。第26小題,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第27小題,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第28小題,積
極發展第三產業。第29小題,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第30小題,人的意識是對客觀存
在的反映,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第31小題,國際關系及其決定因素。第32小題,我
國對外貿易的基本原則。第33小題,國際關系及其決定因素,我國的對外政策。第34小題,
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第35小題,我國國家機構的組織和活動原則,依法治國。第38小
題,三大產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我國的對外政策。第39小題(5),國家宏觀調
控,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第39小題(6),內因和外因,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特點。
2)歷史
歷史部分試題如下:第12~23小題,第37小題,第39小題(1)、(2),共100分。
各小題主要涉及的考點有:第12小題,春秋戰國時期的農業。第13小題,明清時期的農業。
第14小題,明清時期的科學技術。第15小題,鴉片戰爭后的新思想萌發。第16小題,三國、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第17小題,隋唐時期的文化。第18小題,夏朝的科學技術。第19
小題,宋朝時期的文化。第20小題,雅克薩自衛反擊戰。第21小題,《北京條約》,俄國侵
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第22小題,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第23小題,
我國對外關系的重大發展。第37小題,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活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
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冷戰后的國際形勢。第39小題,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一五”計劃的超 額完成。
3)地理
地理部分試題如下:第1~11小題,第36小題,第39小題(3)、(4),共100分。
各小題主要涉及的考點有:第1小題,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第2小題,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
。第3小題,文化源地。第4小題,文化傳播、文化擴散的主要途徑。第5小題,商業中心的
區位因素,商業網點的布局。第6小題,不同城市地域結構的特點。第7、8小題,城市地域
功能分區,城市的合理規劃。第9、10小題,地圖,大氣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第11小題,區時的計算和應用,北京時間。第36小題,等高線和地形圖,主要河流及水文
特征,地形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自然界的水循環,荒漠化產生的原因、危害。第39小題,城 市地域功能分區,不同城市地域結構的特點,城市的合理規劃。
二、高考命題走向
高考文科綜合試題近幾年給大家的整體印象是:在注重對基礎知識考查的同時,關注社會熱點,貼近生活實際,材料新穎,時代感強,體現了與時俱進的學科特點和發展趨勢。預計今后文科綜合會堅持以問題立意、能力立意為主的命題指導思想,延續高考試題具有的繼承性和發展性,
穩中求進,穩中求改。
1政治部分
①突出對主干知識的考查。如:經濟常識中的價值規律,市場經濟體制;哲學部分的物質和意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內因和外因的關系原理,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科學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政治常識中的國家職能,國家機構,政黨及政黨制度,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黨的作風建設,外交政策等。
②密切關注社會生活。在注重主干知識考查的基礎上,更加強調試題的應用性和實踐性,聯系社會生活,設置新情景,提供新材料,凸現考生的應用能力。
2歷史部分
①重視史實,突出考查運用知識分析、評價、論證實際問題的綜合學習能力。
②加強對與社會熱點、焦點相關問題的考查。歷史知識是關于過去的知識,現實中的熱點和焦點問題一般不會在歷史教學的內容中,因此,復習時一定要注意通過發展和聯系的歷史視角去折射現實中的熱點和焦點問題。
3地理部分
①凸視對能力和素質的考查。如:設計非常規式設問,考查綜合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利用空間、時間的跨度設計中心問題,考查發散思維能力;隱藏關鍵信息,設計信息遷移情境,考查知識聯系與靈活思維能力等。
②以時事類信息為載體,考查核心知識。學會根據所提供的信息進行地理位置和時間判斷,充分體現學習地理的基本意識。
③突出對地理理性思維的考查。如:給出一份區域圖,要求描述出圖示的地理特性等。即要求大家運用地理理性思維,給出地理事物在條件改變的情況下原有結論和特點發生的變化。
特約編輯:yxc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