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借鑒國外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慣例和成功經驗,在沿海鄰港地區相繼設立了15個保稅區。
經過10多年的開發與建設,保稅區取得了明顯的成績,成為“寸土寸金”的開放最前沿。但是,由于設立之初的歷史局限性,保稅區自由貿易的功能并不到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通關不暢、優勢削弱已成為
保稅區面臨的共同難題。為增強國際競爭力,作為區域經濟龍頭的中國港口城市開始了新一輪改革:保稅區與港口聯動,向自由貿易區轉型,向自由港過渡。
2004年4月,我國首個“區港聯動”試點在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啟動;8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又正式批復海關總署《關于擴大保稅區與港區聯動試點工作的請示》,批準青島保稅區等七個保稅區與鄰近港區開展聯動試點,由此拉開了保稅區向國際自由貿易區轉型的序幕。
夢想從這里放飛
在青島開發區鐮灣河入?谔,隔河向東是青島港前灣新港區;河西岸是一片正在推進中的填海造地工程,這里便是國務院批準的面積1平方公里的青島保稅區“區港聯動”試點區域———青島前灣保稅物流園區。
在未來的幾個月里,這里將實現封閉圍網管理,成為我國目前政策最優惠的“經濟特區”。這1平方公里內變革的成敗,將是青島保稅區能否成功邁向自由貿易區的關鍵,也是青島自由港建設能否最終成功的重要開端。
對大多數人來說還十分陌生的“區港聯動”,是指將保稅區和港口的優勢集中在一起,實施海關的統一監管,優化保稅區與港口的物流流程,使保稅區和港口在地域、功能、運作等方面做到有機結合,促進保稅區和港口優勢互補、功能結合、共同發展,通過保稅區政策與港口功能的聯動,體現自由港的作用。
“區港聯動”是發展自由貿易區的國際通行模式。目前,世界上知名的自由貿易區大多與港口相連,實行區港一體化管理,例如德國漢堡自由港、荷蘭的鹿特丹港、巴拿馬的科隆自由貿易區等。
國內正在試點的“區港聯動”實際上就是自由貿易區的雛形:享受保稅區相關政策,在進出口稅收方面實行出口加工區的相關政策,即國內貨物進入園區視同出口,實行退稅;園區貨物內銷視同進口,按實際狀態征稅;區內貨物自由流通,不征增值稅和消費稅,是繼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之后,我國對外開放度最大的政策特區。
比照國際慣例,青島“區港聯動”試點區域———青島前灣保稅物流園區定位于國際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和國際轉口貿易四大功能,重點發展倉儲、物流產業。貨物進出實行一次報關、一次驗收、一次放行的便捷通關政策。
國際中轉:對國際、國內貨物進行分拆、集拼后,轉運至境內外其他目的港。
國際配送:對進口貨物進行分揀、分配或進行簡單的臨港增值加工后向國內外銷售。
國際采購:對采購的國內貨物和進口貨物進行綜合處理和簡單的臨港增值加工后向國內外銷售。
國際轉口貿易:國際貨物在區內存儲后不經加工即轉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
青島實施“區港聯動”,不僅對內可帶動區域產品出口,對外可吸引國外貨物在此流轉,而且可以通過青島把國外資金吸納到內陸地區,具有極大的經濟輻射力。
山東與日韓產業關聯度高、互補性強,有巨大的經濟合作空間。山東省利用外資的30%以上來自日韓,對日韓進出口占全省外貿進出口的比重連續多年超過40%,并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實施“區港聯動”,有利于降低全省制造業的物流成本,增強對日韓加工制造業的承接能力,推動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的建設。
“區港聯動”有利于增強青島港在東北亞港口中的競爭力。伴隨著東北亞地區投資與貿易的快速增長,港口經濟已成為東北亞地區各國發展的重點。在我國北方港口中,青島港是最具實力與韓國釜山、日本橫濱相抗衡的港口。但由于日韓等境外港口具有自由港政策,我國北方地區國際集裝箱尤其是遠洋集裝箱大量境外中轉,嚴重制約了青島港口的航線開發和樞紐港建設。國家有關部門研究表明,由于沒有配套的自由貿易政策,國內港口集裝箱中轉業務大量外流,中國北方的貨箱到日韓中轉,不僅手續簡便、速度快、效率高,而且費用要比上海港便宜20%,比青島港便宜10%。據統計,我國僅2003年流失到韓國釜山港的中轉箱量就達200多萬標準箱,而經韓國中轉的集裝箱量每年則多達400多萬箱。僅中轉裝卸費一項,我國每年就流失4億多美元。
實施“區港聯動”,可大大加快通關速度,降低商務成本,青島港便可從釜山的中轉貨源中爭取到200多萬的箱量,加上不斷增加的內地貨源,青島港在5至10年內將趕超釜山,成為東北亞國際樞紐大港。據專家測算,港口物流每產出1元人民幣就可使其他相關產業有8元人民幣的產出。
來之不易的新開端
爭取國家“區港聯動”試點,青島保稅區為此整整奮斗了4年。
2000年,新一屆青島保稅區管委針對我國即將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及保稅區在實際運作中存在的政策功能問題,審時度勢,適時調整發展模式和功能定位,在全國保稅區中率先提出向自由貿易區轉型的新思路,提出了以國際物流為主體功能,逐步形成以國際物流為導向,以生產加工和國際貿易為兩翼,努力把保稅區建設成為國際水平的港口物流園區和東北亞地區現代國際物流中心的發展戰略。
幾年來,青島保稅區重點引進了物流倉儲、分撥配送、商品展示、國際采購、港航服務、咨詢、高新技術等行業的世界500強企業、跨國公司和過千萬美元大項目45個,先后建成了日本電子、韓國貴金屬、臺灣創業、香港紡織、歐美科技等五大對外制造業基地以及國際商品展示中心、汽車展示交易中心、跨國采購中心和國際建材自由貿易城,有力地推動了青島保稅區第三產業的發展,為向自由貿易區過渡打下了有力的基礎。
與此同時,青島保稅區為向自由貿易區轉型的關鍵環節———“區港聯動”進行了長期的充分的準備。2000年,他們便在全國保稅區中第一個設立了“區港聯動”辦公室,集中研究世界各國自由貿易區發展的成功經驗,著重進行“區港一體化”的探索和功能開發,開創了國內保稅區區港對接工作的先河。
2001年8月,青島保稅區管委主任王懷岳赴北京就中國保稅區轉型的必要性、迫切性及青島保稅區為向自由貿易區轉型所做的工作,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作了專題匯報,引起了高層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成思危副委員長對此進行了專題調研。
2002年11月,青島保稅區發起并組織了“中國保稅區發展高層論壇”,就我國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區轉型進行研討和交流。
2003年12月,“中國保稅區管理與發展研討會”又在青島保稅區召開。成思危副委員長到會作了主題演講,國家各部委對保稅區發展方向達成共識:我國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區過渡。此時,青島保稅區多年來對“區港聯動”的持續探索和研究,其現代國際物流業的發展和“區港一體”的實際進展,以及向自由貿易區轉型的急促步伐,引起了有關部委以及眾多專家學者的注目。他們普遍認為,青島保稅區在這一歷史性的變革中,走在了全國多數同行的前面,許多方面值得總結、借鑒和學習,4年來的發展經驗對于全國保稅區的發展起到了帶動和示范作用。
成思危副委員長視察后認為,青島保稅區進步不小、條件不錯、前景樂觀,確實具備了向自由貿易區轉型的條件。
2004年2月16日,山東省政府將《關于青島市爭取“區港聯動”試點的請示》報國務院。
2004年3月17日,市委召開加快西海岸發展工作有關問題專題會議,確定加快推進“區港聯動”試點,全力以赴爭取獲得國家批準。同日,市政府下發《關于加快推進前灣招商局國際碼頭與保稅物流項目的通知》。
6月4日,國務院聯合調研考察組對青島“區港聯動”試點準備工作進行實地考察評估,基本奠定了青島進入試點的地位。
新一輪發展的關鍵所在
青島保稅區進入國家新一輪試點,這是邁向自由港的一個重要的階段,但是,試點并不等于就是當然的自由貿易區。
我國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區轉型的過程將分為試點、調整、鞏固三個階段。在2006年年底之前完成試點任務,然后根據試點的經驗和保稅區的狀況,確定4至5個有條件的保稅區轉為自由貿易區。凡不具備發展大規模物流和貿易條件的現有保稅區,轉為經濟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或特殊開放區。
“區港聯動”試點,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進入試點的同時就意味著新一輪競爭的開始。如何抓住區港聯動、國際物流發展提速的機遇,盡快推動保稅區與港口一體化,實現向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貿易區轉型,成為新一輪發展的關鍵所在。
現在看,青島保稅區的“區港聯動”,有著一定的優勢。
從青島保稅區制作的“區港聯動”電腦效果演示畫面上,可以形象地看到未來自由貿易區的模擬運轉情況。這一“區港聯動”試點方案,凝聚著青島保稅區、青島海關、香港招商局和有關專家學者及省市有關部門和領導的大量心血,顯示了志在必得的決心。
這一方案,立足于青島港在東北亞地區港口競爭中的迫切需要,首先在保稅區規劃用地范圍內劃出1平方公里作為保稅物流園區,與規劃中的招商局集裝箱碼頭區相配套。保稅物流園區與招商局碼頭區統一規劃建設、統一物流業務流程,形成集碼頭作業、海運物流、產業鏈物流等業務一體化運作的模式,實現園區與碼頭經營的無縫連接,真正體現“區港聯動”的特點和國際自由貿易區的完整內涵。
很顯然,物流園區正式啟動后,可以充分發揮試點區域“區港一體”的優勢,重點引進國際知名航運企業、跨國采購中心和第三方物流企業,以集聚一批擁有全球經營網絡和供應鏈的物流服務提供商,開展國際國內貨物采購、中轉、分撥和配送業務,形成港口、保稅區和物流業的良性互動,實現物流園區的繁榮。
但是,從環繞整個前灣的幾十平方公里的世界級港區來說,這一動作,不過是個啟動點;1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只是個示范,只是一種模式的展示。好戲,還在后頭!
正如海關總署等部委所指出的,“通過區港聯動,保稅區的發展將為青島港提供更多的貨源,從而帶動增加青島港的貨運量,更有利于其同韓國釜山港展開競爭,促進青島港朝著中國北方國際航運中心的方向發展,提高青島港在東北亞地區港口中的競爭力。”也就是說,區港聯動試點僅僅是一個開始,也不可能僅在“袖珍形”的試點區域實現“大規模物流和貿易”的條件,它的最重要的效應,是促進青島港航運、倉儲和物流產業的聯動發展,帶動國際集裝箱的中轉,而中轉業務的爭奪,正是青島港與周圍對手的競爭焦點。
從長遠看,“區港聯動”試點,必將成為一種模式,并將以“克隆”的方式,不斷進行拓展。
“區港聯動”試點的不凡意義,就是為青島保稅區和青島港的建設和發展,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一個是沿黃河流域惟一的保稅區,一個是東北亞地區最重要的海上口岸,合則兩利,合則雙贏、多贏。
青島保稅區和青島港的發展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只要我們跳出局部,跳出青島,站在東北亞的角度,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戰略眼光和思維,以區域發展戰略的眼光,大力推動“區港聯動”范圍的不斷拓展,未來的西海岸、未來的青島將是又一番美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