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免收借讀費的第一年,各中
小學也迎來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高潮,隨之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問題。
外來生增六成
記者從市區四個教體局得知,目前四區僅一年級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超過了三千六百人,比去年的兩千二百多人增加了六成多。其中,最多的李滄區一年級學生中,借讀生就達到一千四百多人,占全體新生的1/3強。據了解,李滄區某學校學區內新生僅有七十多人,然而由于外來人口相對集中,該學校一年級擴到了6個班,以保障借讀學生順暢入學。
除了新生,各個學校還陸續有非一年級借讀學生轉入,人數大大高于往年。
迎來“大齡”生
隨著借讀費門檻的“拆除”,很多家長將孩子從老家遷到青島上學,于是,今年就出現了不少八九歲的大齡新生,如何安置這些“大齡”新生成了學校的難題。
一位老師向記者反映,他所接觸的“大齡”新生中最大的已經10歲了,如何安置這個孩子很讓人頭疼,讓從沒上過學的他讀高年級顯然是不可能的,但讓他和比自己小3、4歲的孩子在一起,對他和周圍孩子都不會產生好的影響,更會引起這個孩子的孤獨和自卑。轉學孩子“水土不服”
由于各地小學教育存在差異,一些原本在家鄉上學的孩子來到青島后,在學習上表現出了強烈的“水土不服”。市北區一所學校的老師告訴記者,今年學校轉來一位原本在農村上學的四年級的孩子,后來老師發現,由于這個孩子的家鄉在小學中低年級不開設英語課,這個孩子對英語的認識是一片空白,和學習了3年的同學相比,差距實在太大。可是也不能因此讓孩子留級,但怎么讓這個孩子盡快補上前三年的英語課程,老師們始終沒能想出一個辦法來。溝通、鼓勵關愛借讀生
今年,四方區實驗二小的外來生占到總人數的1/3,這是學校老師從來沒有應對過的局面。校長林華表示,讓這些孩子更快適應青島的生活,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學校老師告訴記者,新生中有很多剛來青島沒多長時間,對整個環境很陌生,對學校和學習生活更陌生,顯得格外拘束。于是學校安排高年級的學生與新生“一對一”溝通,帶新同學特別是剛到青島的同學了解學校環境,帶他們參加和體驗集體活動,引導他們適應新的生活環境,盡快打消對學校的陌生感和不適。
今年,市南區指定了幾所學校接收外來生,香港路小學就接收了三十多名。該校大隊輔導員張蕾介紹,外來生是被分散在各個班,這樣可以盡量避免本地孩子和借讀學生的分化,讓他們能很好地融入集體。今年學校特別為借讀的孩子準備了“成長記錄”,記錄這些孩子在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上的進步。張蕾說,借讀的孩子不僅要適應學校的環境,還要適應這個城市的環境,所以借讀的孩子往往表現要比別的孩子內向和沉默,這就需要老師多鼓勵他們。除了用“成長記錄”記載他們的進步,老師們也會在平時教學里多挖掘他們的優點,對他們進行適當的鼓勵,幫助他們建立自信。
張蕾還告訴記者,其實老師們都覺得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身上有青島孩子不具備的優點,比如潑辣、不嬌氣,讓青島孩子多接觸借讀生,往往能促進他們共同進步。記者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