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會集了各高校500多名博士參與學術交流,其中一場關于研究生教育培養的開放式論壇,吸引了眾多目光。討論中,高校有關負責人以及教育界人士提出了存在于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值得關注和改進的問題。
■學術研究不能閉門造車
山東師范大學研究生處副處長楊存昌博士提
出,如今有些院校閉門造車,與其他大學沒有交流。他認為,在大學里,如果缺少學術交流,會使博士生所在的課題組缺少發展和新的增長點。而另一位高校相關負責人舉例,該學校去年一年的時間有42位學生參加過國際學生論壇交流,不到博士生總人數的10%。
吉林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裘式綸認為,在促進研究生學術交流這個方面我國和一些先進國家還有很大差距。例如,美國一年有兩次化學年會,參與范圍非常廣,研究生基本都有機會參加。但是目前我國大范圍的學術交流活動還受經費等問題的制約。沒有這種水平較高的平臺,研究生很難有學術交流機會。從這個角度講,全國博士生論壇對現有研究生培養體制的改革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他建議論壇的形式還可以發展,如進一步細化論壇領域,范圍擴充到更多的211工程院校等,使研究生層次的學生交流更多一些、深度和廣度也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他希望通過博士生學術論壇,提高博士生的創新能力,使之能將目光瞄準世界科技前沿。
■做好研究生培養的把關
山東師大研究生處的楊老師對博士生的質量表示焦慮,他說有關教育部門更多的是審核大學的培養資格,而缺少對博士生達到什么標準能拿到博士文憑的評價體制,他認為在博士生出口方面應該設立最低標準。
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張國有教授說,北大針對博士生有嚴格的培養方案。如入學前對學生的個人培養方案、應讀的書籍、實驗、選修課、學術水平等都有詳細的要求。學生要有學期報告,綜合考試后還有開題報告,論文出來后有預答辯、正式答辯等。如果博士論文不過關就會延期畢業。北大一般要求碩士生能發表一篇論文,具體決定權由院系掌握,但博士生必須在指定期刊上發表兩篇論文。一些學校硬性規定碩士生必須發表論文的做法值得商榷。
張國有表示,近兩年,北大校本部在穩定規模。本科生約1萬5千人。研究生中碩士8000人,博士生4000人。他同時表示,研究生彈性學制不是恰當的東西,培養方案總是在變動不是好的事情。
北大研究生院副院長王仰麟表示,不應以發表論文數決定研究生能否畢業,因為院系間有差距,有些學科屬于厚積薄發類型。
■導師數量不夠質量不高
研究生、博士生多了,相對的研究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相對缺乏。吉林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裘式綸分析,目前,中國研究生數量已經是世界第一,但是培養質量不高,尤其是博士培養質量與國際先進水平相差較遠。其中原因之一是研究生指導教師數量不夠,質量不高;另外,研究生自身的創新能力也比較差。中國的教育往往重視課程教育,而不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是需要改變的。他認為機制創新涉及的方面很多,從博士生招生到論文選擇、論文答辯以至于答辯后的評論委員會的作用等。他介紹,西北工業大學和重慶大學正在進行創新基地工作,只允許在校碩士生和博士生申請研究項目,不得由教師申請,有些項目只允許兩個學科以上的學生聯合申請,以鼓勵跨學科的研究工作。
■文/本報記者
■對博士論文的評價要客觀
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宋曉平認為目前用發表論文對博士學位把關的做法對博士生有誤導。一部分博士生在“功利化”的引導下,以最小的“投入”,最短的時間來取得自己的學位,這樣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他可能把一個好的成果,或一篇好的文章拆成了兩三個文章來發表。我國現在在國際上的論文數量大幅度增加,但論文的質量還存在著很大的不足。論文被引用的機會也減少,一個成果拆成了幾個,也就形不成分量重的文章。其次,有的博士生弄虛作假,抄襲剽竊,缺乏學術道德。所以要對博士生進行引導,這就需要“正確評價博士學位論文”。發表的論文是一種社會評價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發表幾篇論文應該是科學研究的結果,應該是科研搞得好就水到渠成的結果。
西安交大提出了評價博士學位論文的幾種方式。如博士生可以把研究成果專門拿出來匯報,看論文的成果在哪里,創造性在哪里,然后由教授來投票。另一種形式是在博士論文開題的時候就申報,說明創新性和風險比較大,學校在立項的時候就會考慮到風險性,科技創新比較大的題目,即使做的過程中失敗了,也允許授予博士學位。另外,承擔國家重大科研課題,或重大工程項目,博士生可以重點介紹他在其中所做的貢獻等。還可以寫5000字的英文摘要,直接送到國外的大學,由國外大學教授評審等。學生即使沒有發表一篇論文,但確實學位論文有創造性成果,也能獲得博士學位。
武漢大學研究生工作處副部長朱華介紹,武漢大學已開始對研究生培養方案進行改革,對讀完碩士就工作的學生不硬性要求發表高質量論文,但要有學術性綜述;碩博連讀的做完論文可繼續深造,以此在研究生階段進行分流。(趙媛媛)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