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8月30日專電(楊楓、徐旭忠)近年來,由于受學習壓力重、學校環境不適應等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患上了被精神衛生專家稱為“學校恐懼癥”的心理疾病。專家認為,社會各方應關注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讓學生遠離“學校恐懼癥”。
據介紹,“學校恐懼癥”是指學生面
對學校、課堂、書本時,就有恐懼感,進而出現頭暈、惡心、抽搐等生理反應,甚至行為反常。重慶市心理咨詢中心肖澤萍教授介紹說,該中心每月接待的心理咨詢者中,約五分之一的來訪者是已有明顯“學校恐懼癥”的中小學生,且這個比例還在不斷上升。肖澤萍說,在心理咨詢中小學中,有的是由于討厭習慣體罰的老師,進而泛化到憎惡學校、憎惡同學;有的是經受不住學習競爭的壓力,學習興趣不足,甚至產生厭惡情緒。一名心理患者,不僅不能進學校,連看到課本都無法控制,常撲上去亂撕一通,根本不想學習。
據有關專家分析,家長敏感懦弱或過于溺愛孩子是其患“學校恐怖癥”的重要原因。有的家長過于溺愛孩子,當孩子第一次提害怕學校,不去學校上課,家長過分緊張,一味放縱孩子不上學,助長了孩子的“學校恐懼癥”。同時,部分學校老師教育方式不當,粗暴簡單,甚至體罰學生,使年幼的學生在心理上蒙上陰影。此外,學習壓力大,學生間競爭激烈也是產生“學校恐懼癥”的重要因素。許多學生由于學習壓力大,成績不好,產生自卑感,對學習失去興趣,自然而然地患上了“學校恐懼癥”。
專家們認為,對恐懼學校的孩子如不及進行疏導治療,耽誤孩子的學習不說,還會漸漸使孩子形成自信心不足、遇到問題逃避、對人對事敏感、人際交往防御戒備心強等具有明顯缺陷的性格特點,對其成長不利。因此,家長不要過于溺愛孩子,從小就讓其樹立堅強的性格。學校應加強對老師教育方式的規范,避免粗暴體罰等不良現象的發生,盡量減輕學生學習負擔,降低學習強度,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完)
特約編輯 徐新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