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月1日起,我們部分抗生素的價格就漲上去了。”日前,魯抗集團市場部的一位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魯抗集團上調這一部分抗生素的價格,是履行國內15家抗生素生產企業所達成的一個協議。在原材料價格上漲、抗生素憑醫生處方購買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下,抗生
素生產企業集體上調部分藥價進行“自救”。同日漸變冷的天氣一樣,抗生素企業也正在經歷著陣陣寒流。
15家藥企集體上調藥價
7月28日,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在哈爾濱舉行了“青霉素、半合抗主要生產企業產銷情況調查會”,15家擁有全國多半青霉素、半合抗產能的抗生素廠商聚集一堂,達成了一個共識:從8月1日起,大家共同上調4個具有市場主導力的抗生素針劑藥品的出廠價。
據了解,參加會議的15家企業是全國抗生素產量較大的企業,其中青霉素的產量占到了全國總產量的90%左右。而促成這次集體漲價的根本原因是:生產成本上漲,企業不堪重負。魯抗集團市場部經理范效軒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今年年初開始,生產藥品所需要的能源價格一路上漲,再加上生產抗生素的原料———糧食價格的上漲,抗生素的生產成本上漲了。據了解,由于今年農副產品提價,導致制藥企業的原料成本急速飆升。如果還按照原來的價格銷售,企業就沒有利潤了,有的抗生素品種的出廠價甚至低于成本價。
表面上看,每支針劑的價格上漲了0.02元,但是普通抗生素針劑每支的出廠價在0.3元左右,所以這個上漲的幅度并不小。有了這次調價,企業因為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就被消化掉了。但是就是這樣一份看起來對企業有“好處”的協議,也并不是每一家企業都敢履行。“目前一些廠家已經開始漲價,但是也有一部分企業還靜觀事態,漲價并沒有同步進行。”一位參加了這次會議的代表告訴記者,“現在企業生產抗生素的利潤都以厘來計算,商家對于企業的出廠價是非常敏感的。價格上漲一點,都有可能導致銷量下降。”
產能過剩導致惡性競爭
實際上,除了原料、能源導致的抗生素生產成本上漲以外,抗生素市場由于產能過剩導致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互相壓價是企業面臨巨大壓力的主要原因。據了解,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由于投資過熱,產能增加較快,抗生素藥品市場出現了較為嚴峻的“供大于求”現象。 “現在抗生素市場價格很混亂,”范效軒說,現在全國有幾十家生產抗生素的企業,抗生素的銷售收入和生產量都占行業的三分之一左右,是許多企業賴以生存的主要產品。很多企業的利潤就是靠抗生素來支撐。但是全國每年抗生素的需求量在2萬噸左右,需求就這么大。僅河南華星一家企業生產的抗生素一年就達到5000噸,大家一哄而上生產抗生素就必然會導致企業之間為了爭奪客戶拼命壓價,最終導致了出廠價低于成本價,企業都受不了了。
另外,國家藥監部門在今年出臺的抗生素憑處方購買、對抗生素進行限價也給醫藥企業帶來了不小的壓力。據了解,這兩項政策的出臺,使抗生素行業的銷量下降了三分之一,藥店的零售分額受到的影響更大,抗生素零售市場的銷量下降了50%左右。
何時擺脫困境
由于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以及限售等原因,醫藥企業今年的日子很不好過。今年一季度后,國資委信息中心連續不斷地發布了“23家國有重點醫藥企業效益下滑”的預警。6月下旬,該中心又發布消息稱,今年1—5月,23家國有醫藥重點企業實現利潤20億元,同比降低14.3%,虧損企業虧損額達到1.5億元,同比增虧1.5倍。
“誰都知道盲目擴大產能、造成市場供大于求所帶來的后果,但是在市場好的時候,生產企業還是一窩蜂地擴產、增產,然后再減產,市場好了再擴產、增產,這都已經成了規律了。這個問題解決不了,這種困境就擺脫不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業負責人無奈地說。
對此,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俞觀文認為,醫藥行業雖然是一個高技術、高增長、高產出的朝陽行業,但也是高風險和高投入行業。企業投資者和經營者應該防止盲目擴產,在科研投入和提高技術水平上下功夫。他透露,去年我國制藥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只有銷售收入的1%左右。國外制藥企業一般是一個品種上市2—3年后,就應該有后續的產品跟進,而我國目前真正的新藥鳳毛麟角,企業的競爭力無從談起。
雖然15家藥企聯手上調部分抗生素的價格,但是企業的負責人都表示,此次漲價不會對零售市場帶來很大的影響。新華醫藥一位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價格上調會進一步縮小藥品中間環節的利潤。由于抗生素在零售藥店銷售不多,預計對零售藥店影響不大。目前,抗生素的使用主要是在醫院,雖然這次漲價幅度不大,但由于抗生素在醫院用量很大,這將減少醫院招標價與零售價之間的利潤空間。
導報記者楊學萍濟南報道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