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大學不如上技校?一個技校生,三個崗位等;一個崗位上,兩個大學生爭
◆導報記者杜海濟南報道
近日,記者在追蹤采訪中發現,我省技校畢業生在找工作時,平均1人有3個以上崗位可供選擇。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高校畢業生卻平均1個崗位有2人競爭。人們不禁要問:在技能型人才格外“吃香”的今天,
是否還要一味地追求高學歷?
技校生遭“哄搶”
就在許多大學畢業生還在為求職四處奔忙的時候,一技在身的技校生卻成了山東勞動力市場上的“香餑餑”。記者從山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了解到,如果加上升入大專院校或其他高一級學校深造的,今年我省6.2萬名技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了99%。此外,我省10多所高級技校明年的半數畢業生已被提前預訂。
“我們學校2005屆800多名畢業生中,現在已有近700人落實了就業單位。”8月20日,濟南市化工高級技校就業指導處的王先生高興地告訴記者。據了解,隨著山東半島制造業基地建設的如火如荼,社會對技術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漲,省內至少有十多所技校2005年的畢業生都已被企業“訂購”完畢。據悉,他們中大部分被省內企業“截流”,有的技校生還被上海、廣東等地大企業看中,有的選擇到日本、韓國進一步研修。一些名氣較大的學校,學生手里攥著三四個崗位“待價而沽”的個例比比皆是。
與技校生走俏相對應的是,技工學校的招生近年也越來越火爆。前不久進行的全省技校統一考試中,15萬多名考生走進了考場,較去年增加25%。從考生所報專業來看,“技校熱”折射出了我省半島制造業基地效應,四成考生報考了與機械制造類相關的專業。
“去年我省技校招生10.5萬人,連續兩年招生數列全國之首,今年錄取的人數應該還要多一些。”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培訓就業處負責技校管理的李廣瑞說:“過去技校沒人報,現在招生根本不用愁。”據介紹,2000年我省技校招生僅4.8萬人,隨后3年間,我省連續出臺3個文件,支持鼓勵技校尤其是高級技校發展。去年,我省規定高級技校畢業可以享受相當于大專學歷的待遇,技校在求學者眼中的魅力大增。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招生處李老師告訴記者,今年該校很順利地招滿了3000人,“報考的人實在太多了。”據介紹,今年該校平均就業率達90%以上,機械類、電氣類等重點專業就業率達到了100%。包括海爾集團、濟南啤酒集團、齊魯制藥廠、濟南鋼鐵集團、濟南鍋爐廠、省監獄、濟南輕騎集團等一大批知名企業在內的30多家用人單位紛紛前來搶訂畢業生。
據山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培訓就業處副處長崔京健介紹,技校招生在全省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大部分學校面臨著“無米下鍋”的困境,于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出去拉生源;第二個階段,隨著競爭的加劇和就業壓力的增大,高就業率開始成為各大技校拼爭的“金字招牌”;如今,生源不缺了,就業不愁了,技校招生開始進入第三個階段。據介紹,山東省技工教育技能訓練較扎實,一般畢業生進入企業一兩個月后就能頂崗工作,而且技校生自我定位明確,是很受企業歡迎的實用型人才。
好技術>好學歷
日前,在菏澤相繼召開的企業和勞動力雙選見面會上,現場報名者逾百萬人次,其中高學歷人才不在少數,但最終與用工單位達成意向的不到10萬人,有關人士將此現象歸結為求職者“技術素質卡了脖子”。
山東省人才交流中心的王女士接受記者采訪時笑言:“技工尤其是高級技工的身價在一天天看漲,部分空有學歷本本的碩士、博士的薪水表甚至有被趕超的危機了。”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從去年7月到今年秋天,全省已有近5000名大中專畢業生重新“回爐”技校另謀“生技”,突出反映了一些大中專畢業生的就業窘境。
據了解,山東省許多地級市每年都有數千名大中專畢業生面臨分配難。往往到了畢業的第二年,很多人還找不到工作。有些畢業生雖然找到了工作,但專業不對口或改行的大有人在。與此同時,隨著社會對技能人才的重視,技校畢業生的待遇在逐年提高,如濟南鍋爐集團技校的畢業生,平均月薪就有2000多元,高于許多大中專畢業生。
據了解,從去年10月份開始,山東省出臺了一項落實高等級技工人員待遇的規定:技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和高級技師(國家職業資格一級)在企業工作的,分別享受中級和高級專業技術職稱有關待遇。這就意味著,生產一線的技師和工程師們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山東省人才交流中心有關人士介紹,現在許多大學畢業生三番五次地來發布求職信息,卻還是沒被用人單位挑走;技校的學生來這里登記的較少,即使有也大都發布一次信息之后,很快就被企業選走了。濟南某制藥企業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已基本在生產各個環節實現了數字化管理,生產效率的提高需要以一當十的技術人才。目前,技術工人與管理人員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小,廠里的一些高級技師的薪水已經和高層研究人員的薪水持平。”
這位負責人認為,裝備現代化和生產規范化的腳步將促使企業對高級技工越來越重視,“一兩個技術員指導一群熟練工人從事簡單勞動已成為歷史,專業技術工人將成為生產的主體。”
與市場接軌
山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培訓就業處提供的情況表明,今年我省246所技校共有6.2萬名學生畢業,而全省企業技工需求缺口在20萬人左右,平均每人有3個以上崗位可供選擇,供給遠不能滿足需求;與此同時,今年全省高校畢業生有17.84萬人,加上近兩年未就業的畢業生,今年需要就業的人數有20多萬人,而山東省高校畢業生的年需求量近兩年一直在10萬人出頭,所以高校畢業生平均1個崗位有2個人競爭。就業結構性失衡十分明顯。而且,高校招生可謂一路高歌,去年山東省高校招生數為33萬,今年達到37萬,這使高校畢業生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采訪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專家認為,脫離市場需求的教育顯然付出了代價。全省近5000名大中專畢業生的重新“回爐”,不但浪費了教育資源,也使個人浪費了青春年華和金錢。“當前,我國整體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有的地方甚至處在工業化早期,大力發展制造業成為現實要求。在這個時候,大家都一哄而上追求高學歷是不合時宜的。個人和家長都應針對個人情況和社會需求,作出符合實際的判斷和選擇。而大中專院校連年的擴招也該冷靜一下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學校教育必須和市場接軌才能保證培養出的畢業生‘學有所用’。”這位人士坦言。
省城一家大型民營企業的管理者對記者表示,現在大學普遍擴招,高考600多分的學生可能和只考300多分的學生坐在一個教室里學習,單就“大學生”的名頭來說,已沒有太大的含金量了。“所以,我們在招聘時,還要具體考察每個人的能力。而且,大學生到企業后,不要說將他們定崗在生產一線,就是在一線實習都很有情緒。與其要一個這樣的大學生,還不如要一個技工。他們干得安心,我們用得也舒心。”
值得一提的是,人才市場的這種變化正在促使學生和家長的成才觀和就業觀更加務實。一位打算在明年送孩子進技校的家長告訴記者:“無論上什么樣的學校,只要能學好一門技術,憑手藝吃飯,不愁找不到飯碗。”
當然,掌握一定技能和擁有高學歷并非一對“悖論”,關鍵是如何在就業結構性失衡日趨嚴重的今天,進行“量體裁衣”,做出正確的選擇。
責任編輯: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