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創設了湖北省最早的笛子專業課程,培養出了“十二樂坊”廖彬曲等一批音樂人。
他曾給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表演過笛子獨奏
,他的多篇作品被作為教材使用,音像出版社發行過他的CD專輯。
身為音樂副教授,為“脫貧”他曾在學院門口賣香蕉,最終靠在街頭賣燒烤,他積累了百萬身家。
為毛主席吹笛子
見到68歲的李協勤副教授時,頭發花白的他正騎著一輛28式大自行車從校外回來。自行車停在武漢音樂學院的大門口,車簍里放著一個裝著白開水的罐頭瓶茶杯。
要不是事先說好了特征,真難讓人相信,眼前如此樸素的一個老人,就是那位靠賣燒烤積攢了百萬身家的音樂教授。
李協勤出生在廣西玉林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從小就迷上了音樂。1956年,李協勤如愿考入中南音專(現武漢音樂學院)。
進校后,李協勤師從該校俞全教授和武漢歌舞劇院著名笛子演奏家孔建華。經過兩年刻苦鉆研,李協勤就在文藝界嶄露頭角,多次參加湖北巡回輔導藝術團赴各地的演出。他的多篇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論文也先后在權威刊物《人民音樂》上發表。1958年武昌會議期間,李協勤還應安排,專門給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表演笛子獨奏《蔭中鳥》,受到了領導的好評和上級嘉獎。
創建湖北省最早的笛子專業
1959年,因學校師資缺乏,剛念完大三的李協勤留校任教,負責教學校附屬初中到大四的所有笛子課。在教學中,他創建了湖北省最早的笛子專業。
40余年來,他為國家培養了著名演奏家董平文、湖南笛協主席朱杰、“十二樂坊”廖彬曲等一大批音樂人才,創作了數十首笛子獨奏曲以及多篇學術論文,其中多篇優秀作品入選笛曲作品集,并被作為教材使用。
工作上的李協勤一帆風順,然而雖身為大學副教授,在生活上他卻依然十分窘迫。1987年,他的月工資只有80多元錢,小兒子讀高中,大兒子面臨結婚,一家人的日子過得捉襟見肘。
賣香蕉3個月掙了10年工資
1987年冬,李協勤老家的村長押運滿滿兩車皮香蕉,千里迢迢來到武漢,找李協勤幫忙推銷,熱心的李協勤滿口答應了。李協勤最先是提著一籃子香蕉到武昌一家船廠,趁中午工人們休息的空當,他將香蕉分給在場的工人免費品嘗:“如果你們覺得香蕉甜,再訂貨吧!”
在場的工人嘗試后,都伸出了大拇指,稱贊味道好,價格也不貴,幾個車間很快就訂了兩千斤。在李協勤的奔走下,數萬斤香蕉不出一周就賣完了。老家的村長當即甩給他400元錢算是報酬,李協勤推辭不過只好收下。
聽說李協勤能推銷香蕉,第二年,好幾位老鄉找上了他,并許諾每推銷一斤香蕉就給他兩分錢。這一年李協勤又幫老鄉跑上了。
3個月下來,李協勤一算賬,差不多賺了一萬塊,這可相當于他10年的工資啊。那一年,兩人用這筆錢給大兒子辦了一場體面的婚禮。
賣燒烤顧客排起長隊
李協勤教學的笛子專業是個冷門,招生最多時也只有三五名。李協勤一周只有兩三次課,除了學校的一些日常工作和教研任務外,業余時間非常充裕。想到幾年前那次成功試水,閑不住的李協勤總想找點事做。
1992年,李協勤的小兒子從廣東回來,告訴父親:廣東的燒烤食品賣得非常火爆,武漢還沒有這樣的店子,何不試試。李協勤動心了,便到武漢三鎮街頭考察,發現余家頭剛開了一家燒烤店。一打聽,原來老板是廣西玉林人,因對武漢不熟,正想找一位當地人入股。兩人一拍即合,合伙開起了燒烤鹵制品店。
但因兩個老板的意見不統一,燒烤店生意每況愈下,一年后便關了門。 堂堂副教授,難道連一個小燒烤店都開不好?他在心里暗暗發誓,一定要將燒烤店再開起來。
為避免重蹈第一次開燒烤店的覆轍,李協勤決定自己單獨干。每天一下班,他就躲進家里研究燒烤制品的配方。有時為了弄清一種調料的含量,他得嘗試幾十次甚至數百次才能把握得了,有時甚至從晚上一直弄到凌晨兩點。
兩個月后的一天,李協勤將自己做好的燒烤和鹵制品端上餐桌,老伴嘗了嘗,驚叫起來:“對了,還真是這個味道!真香!”
不久,他在武昌又開起了燒烤店。效果非常好,高峰時竟然排起了百多人的長隊。
燒烤音樂雙豐收
1996年7月,年滿60歲的李協勤從武漢音樂學院退休。學校想返聘他帶研究生,李協勤婉言謝絕了。
他打定主意,要把自己未完成的燒烤“事業”堅持下去。為此,他還將自己從事音樂工作的兩個兒子也招回來,協助自己打理燒烤店。
短短幾年時間里,李協勤的燒烤連鎖店已發展到了5家,資產超過百萬。
賺了錢,李協勤卻并沒忘記自己的笛曲創作。他將自己四十余年的藝術作品進行整理,2003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學術專著《李協勤笛子曲論集》,同時武漢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了他的CD作品集,受到音樂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陳學忠
黃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