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8月23日專電(記者劉文國)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原兒科主任王雪芬大夫說,小兒貧血是兒科常見病之一。患這種病的孩子,往往出現煩躁不安或萎靡不振,對周圍環境不感興趣,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理解力降低,反應慢,認知功能受到損害,甚至食欲減退,嘔吐
、腹瀉、頭暈、耳鳴、眼前發黑等癥狀。但這種病由于發病往往比較緩慢,因此早期經常不容易引起家長重視。
小兒造血通常分為兩個時期:胚胎期和生后。胚胎期又分為中胚葉造血、肝脾造血和骨髓造血三個不同時期,這一過程在母體內完成,通常不會有什么問題。出生后造血分為兩種:骨髓造血和骨髓外造血。骨髓造血在骨髓內進行,是主要方式;骨髓外造血由肝、脾、淋巴結進行,通常是在孩子出現貧血等癥狀、骨髓造血儲備力不足時才發生,一旦病因除去,就會停止,恢復正常的骨髓造血。
王雪芬說,小兒貧血有多種,最常見的是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和營養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是由于體內鐵缺乏使血紅蛋白合成減少而引起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以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最常見。營養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是由于缺乏維生素B12和葉酸引起的一種大細胞性貧血,在城市里較少見到,在部分農村地區仍有發生,也以2歲以下嬰幼兒最常見。
王雪芬說,貧血雖然聽起來比較可怕,但嚴格說來,貧血實際上并不是病,而只是一種癥狀,家長只要具備一些這方面的知識,平常對孩子的成長多留心觀察,發現不對馬上帶孩子看醫生,確診后及早治療,問題并不大。但診斷中,要注意除了需查清孩子的貧血程度外,還要查明是屬于哪種類型的貧血和造成貧血的原因,才能進行合理有效的治療。
另外,從預防的角度,在孩子出生前,尤其是出生前3個月,準媽媽們多吃點含鐵較多的食物,如魚類、肉類、肝臟等,使胎兒出生時,體內儲鐵量較多,以及孩子出生后,及時添加一些含鐵豐富的輔食和魚、蛋、奶等,都能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特約編輯:STREAM
[天天健康] [保健養生] [心理人生] [美容健身] [性福同行] [李博士信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