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上海首個自殺干預志愿者培訓班在浦東公利醫院開課。在經過4個整天的培訓后,30名自殺干預的志愿者將在10月進入自殺干預的“實戰”。然而,即使是在培訓結業后,這些參加培訓的人也不具醫院承認的專業心理咨詢師的資質。首個自殺干預志愿者培訓班的成立,并不能解決上海綜合性醫院心理醫師匱乏的尷尬。
國際經驗:
自殺干預有效性近九成
在浦東公利醫院,急診科惠小平教授手頭有一份沉甸甸的記錄,這份資料記錄著今年4月至今被送到公利醫院搶救的自殺者資料。記錄顯示,平均3天就會接診1名自殺未遂者,其中最年長的68歲,最小的21歲。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危機干預專業委員會的資料顯示,自殺在我國已經成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在15歲至34歲的人群中,自殺則是首位死因。
“自殺者多數是因為情感問題,也有的是因為糾紛或經濟問題。”惠小平教授強調,自殺其實是一種心理危機,從國際經驗看,自殺干預的有效性接近90%。
綜合性醫院:
忽略患者心理疾患
但是,因為觀念和體制的問題,心理問題長期被認為隸屬精神衛生中心,綜合性醫院很少配備專業心理醫師。“在上海絕大多數綜合性醫院的急診室,自殺未遂者身體上的傷能得到治療,但心理疾患卻被忽略。”惠小平說。
在進行自殺干預試點的公利醫院,其專業的心理醫師也只有2位。而在南京腦科醫院,其自殺干預中心由心理危機干預中心、急診科、神經科三個部分的150名醫護人員組成,包括了早期干預、緊急救助和后期治療。
志愿者:
難解專業醫師匱乏之渴
自殺干預需花費大量人力,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公利醫院與上海自殺干預協作組聯絡員單懷海醫生一拍即合,開班培訓自殺干預志愿者。記者了解到,首批30多名志愿者大多已具備衛生局或勞動局頒發的心理咨詢師的資格證書。但因為之前沒有接觸過自殺干預的知識,單懷海很懷疑這些志愿者對培訓內容的“消化”程度。“必須在今后的實際案例中繼續深入教學內容。”單懷海說。
根據公利醫院的安排,這些志愿者將在今年10月進入“實戰”。每周六,醫院會安排他們與自殺未遂者見面,隨后對自殺未遂者進行病因分析和跟蹤心理疏導。“但是,他們只是專業醫師的助理,沒有處方權。”惠小平承認,這對緩解自殺心理危機遠遠不夠。
自殺干預志愿者培訓班的開設,并不能掩飾上海綜合性醫院專業心理醫師的匱乏,惠小平認為,公利醫院只是邁出了第一步,要建立自殺干預網絡,綜合性醫院應該培養專業的心理醫師。此外,心理干預知識應該被普及,尤其是從事危機應對的警察、消防等部門。
(龔蓮 林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