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持續低迷達三個多月,不僅引起汽車銷售價格呈多米諾骨牌效應連續下降,也讓身在汽車銷售最前沿的經銷商們感受到了陣陣寒意。由于收入不足以維持經營成本,不少經銷商處于虧損的邊緣。部分銷售量較小、利潤較少的經銷商開始選擇退出。在經過了2003年的“井噴”之后,2004年汽車市場開始迎來真正競爭
的時候,經銷商的退出表明汽車銷售行業開始洗牌。
多家4S店退出市場競爭
近日,記者走訪車市發現,昔日擁有多家品牌經銷商的美居中心汽車城黯然退出了汽車銷售領域。一位經銷商透露,在美居中心附近的三鷹汽車城,近一個月已經有好幾家經銷商退出了。
但是遠不止這兩個地方出現這樣的情況,據記者了解,在恒福路主要經營進口和高檔車的錦恒汽車城也有多家經銷商退出;在東圃、番禺等地有4家4S店被AEC汽車集團收購。據AEC汽車集團董事長練衛飛介紹,目前有多家品牌專賣店正在與他們談判收購事宜。
不僅僅是這些退出者,絕大部分經銷商都感受到了經營的壓力。在一些汽車城,看車的只有稀稀拉拉幾個人,記者看到部分專賣店甚至連空調都沒有開。練衛飛告訴記者,AEC要將壓力變為動力,不斷收購擴張,做強做大。南陵汽車集團市場總監張勇說:“我們內部的口號就是變壓力為動力。”廣州兩大汽車集團同時喊出了這樣的口號,4S專賣店經營壓力加大的現實可見一斑。
投入過高造成風險加大?
練衛飛告訴記者,目前除了上海通用、上海大眾、豐田和廣州本田等品牌的4S店經營狀況良好外,一些小品牌、非主流車型的專賣店經營很艱難。
造成目前部分4S店經營艱難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主要是業內普遍認為是國內4S店投資成本過高。據業內人士測算,一家4S店的固定投資成本要在1000萬~1500萬元,流動資金也要在1000萬元左右,一個4S店一個月的開銷則要25萬元左右。如此巨大的投資對于很多經銷商而言無疑是有很大壓力的。
更為關鍵的是,不少經銷商在投資4S店時很大一部分資金都是通過銀行貸款獲得的,大部分經銷商經營的流動資金完全是通過銀行短期貸款周轉的。當國家采取宏觀調控收緊貸根時,對這些汽車經銷商的打擊是致命的。南陵汽車集團市場總監張勇認為,部分經銷商是由于現金流周轉不開決定退出的。
車市持續低迷無疑是造成經營艱難局面最直接的原因。在“黑五月”“六月雪”之后,7月并沒有迎來回升,相反銷售量與上月相比還有下降,這是任何廠商都沒有預料到的。
練衛飛認為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是這些經銷商經營理念出了問題。他認為,汽車銷售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行業,只有“懂行”的人進入才能經營好。事實是近兩年來很多人盲目進入,只是想短線投資,趁著市場火爆“撈一把”,而沒有長期打算,必然經營不好,結果最后“市場必然是這樣”——淘汰經營不善者,由有實力的經銷商接手。張勇認為,一些退出的經銷商是由于庫存車數量很大,同時在經營過程中沒有利潤而被迫退出的。他的觀點同樣指向部分經銷商經營管理不善。
相關報道
大經銷商不退反進
一些經銷商經營不下去選擇退出,但對實力雄厚的汽車經銷商卻逆勢擴張
在部分經銷商撤資退出汽車經營的同時,也有一些諳熟汽車銷售的公司乘勢擴張,取代原有的經營者。AEC汽車集團就是最主要的接手者之一。今年3月以來,AEC集團已經收購了4家4S店,另有多家店正在商談過程中。
大品牌乘機擴張
練衛飛認為,收購品牌4S店是最節省成本的一種擴張方式,比直接申請廠家特許授權的成本低很多。在車市持續低迷,部分經銷商經營難以為繼又急于出手時進行收購無疑可以得到很優惠的價格。
盡管不少經銷商選擇退出,但練衛飛認為汽車銷售并不是沒有利潤,目前行業10%~20%的回報是很正常的,經銷商應學會控制成本。練衛飛認為,單一品牌的4S店在經營時成本是很高的,特別是在車市低潮時期,需要獨家負擔多方面的經營成本。而多品牌經營則可以分攤資金使用成本、運作成本、人力資源成本和廣告成本等,將成本降到合理的程度。同時多品牌可以掌握更為廣泛的客戶資源。
廣東省機械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是另一家趁機擴張的經銷商。該公司負責汽車貿易的人士透露,他們準備和一家民營企業合作,在廣州車市上大量收購難以為繼的汽車經銷商。然后,重新組成一個大的汽車銷售商。該負責人說,目前已有數家汽車經銷商在與他們接觸,均有意低價把手里運營艱難的4S專賣店轉手,由于大量經銷商已經很難繼續生存,現在正是逢低吸納的好時候。
品牌代理權走向集中
盡管有一些實力雄厚的經銷商希望趁淡市低成本加速擴張,但也有經銷商并不贊同這種擴張方式。南菱汽車集團市場總監張勇堅決地表示他們不會采取收購的方式,而是通過申請4S代理權的方式繼續做大,“下半年南菱將新建成幾個4S店”。
雖然這兩種擴張方式不同,但最后的結果都是代理權日益走向集中。今年以來廣州最大的兩個汽車銷售集團廣物汽貿和AEC集團都在加速擴張的步伐。主要方式包括新建或收購4S品牌專賣店,以拿到更多利潤有保證的品牌;不斷拓展二級、三級銷售網點;大力進軍售后服務和維修保養領域,比如AEC興建的汽車用品超市。
時報見習記者 黃習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