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民:不會像前三次那樣形成新的石油危機
●保羅·克魯曼:無須擔心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引起的滯脹會重演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中國將是高油價最大的承受者
最近,國際上和石油有關的消息層出不窮,與此密切相關的紐約商品交易所、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和歐佩克一攬子參考油價也日日
更新。在國際油價連連創出新高的情況下,人們不禁要問,第四次石油危機會來臨嗎,世界經濟會因為油價居高不下走向衰退嗎?
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華民8月17日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不會像前三次那樣形成新的石油危機。華民指出,隨著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增長對石油的直接依賴程度正在下降。以美國為例,以IT產業革命引領的新經濟信息產業和第三產業在經濟增長中占據優勢,嚴重依賴能源的傳統工業在經濟增長中所占份額在減小。
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曼日前也撰文指出,全球經歷過無數次的經濟劫數后已經不再像以往般脆弱,因此無須擔心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引起的滯脹會重演。全球經濟對油價已經不會像上世紀70年代世界第一次危機時那么敏感了。還有經濟學家認為,工業國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央行抵御通貨膨脹能力的增強,降低了油價上漲對經濟的損害。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的研究報告表明,中國經濟增速快,對原油需求量巨大,但卻沒有國際石油貿易定價權,難以轉嫁成本,中國將是高油價最大的承受者。實際上,國際油價上漲已開始波及到中國經濟。今年上半年我國天然氣、煙煤和36個大中城市聚乙烯、聚丙烯等下游石化產品價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漲。中國社會科學院宏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袁鋼明也向記者透露,統計數據表明,油價上漲已成為推動我國物價消費指數上升的主要因素。
華民表示,我國必須從建立完善的戰略石油儲備體系、尋找替代能源和提高石油使用效率等方面努力,減小國際油價波動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據悉,為提高我國在國際石油市場的定價權,燃料油期貨獲準8月25日在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交易。(記者
陳華)
※ 前三次石油危機 ※
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3-1974年 |
國際市場上的石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漲到12美元,上漲了4倍。石油價格暴漲引起了西方國家的經濟衰退,美國經濟學家的估計,那次危機使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下降了4.7%,使歐洲的增長下降了2.5%,日本則下降了7%。 |
第二次石油危機 1979-1980年 |
伊朗爆發革命而后伊朗和伊拉克開戰,使石油日產量銳減國際石油市場價格驟升,每桶石油的價格從14美元漲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經濟衰退,美國政府估計,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中大概下降了3%。 |
第三次石油危機
1990年 |
爆發了海灣戰爭。專家形容海灣戰爭更是一場石油戰爭。當時任美國總統的老布什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儲備的控制權落入薩達姆手中,那么美國人的就業機會、生活方式都將蒙受災難。對美國而言,海灣石油是其“國家利益”。當時油價一路飛漲。三個月的時間石油從每桶14美元,到突破40美元。不過,這次高油價持續時間并不長,與前兩次危機相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 |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