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達卡國際組織最新公布的萬事達卡消費者信心指數顯示,我國內地消費者對今年下半年的信心指數為78.9分,比2003年底的83.7分明顯降低。由于目前的消費率已經創出197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將使得宏觀調控背景下的經濟增長顯得更加撲朔迷離。
投資和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兩架馬車,而本輪宏觀調控的
直接目的是控制投資規模的過快擴張。在此背景下,只有使得國內消費率出現明顯的增長,才能彌補投資減速給經濟增長帶來的缺口。然而,消費信心指數的再次大幅下滑,表明把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根本動力的設想很難付諸實施。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發達國家最終消費支出占GDP的比例平均在80%左右,發展中國家平均為74%,而我國內地去年的消費率為55.4%,是197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就在人們期望出現“消費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的時候,人們的消費傾向卻進一步的下滑,表明居民消費欲望下降已成趨勢,內需不振的問題還將顯現,經濟的穩定增長面臨嚴峻考驗。
在國家已經采取了一些鼓勵消費政策的情況下,居民的消費信心為什么還是如此“固執”呢?從萬事達卡設計的構成消費者信心指數的就業狀況、國民經濟、固定收入、股票市場和生活質量等五項指標中可以發現,我國內地消費者對生活質量和國民經濟信心分別達到了94.4分和93.7分,但與此同時對股票市場的信心指數卻只有45.9分,而50分是“悲觀”與“樂觀”的分界線。顯然,在導致消費信心下降的主要原因中,持續低迷的股市對消費信心打擊相當嚴重。
股市低迷嚴重打擊消費信心,是不難理解的。曾經有經濟學家統計說,股市從2001年見頂后,至少將幾千萬已經步入小康社會的人踢出了小康階層。確實,在幾千萬的股市投資者中,大部分是具有相當消費能力的居民。而股市持續低迷對他們資產形成的嚴重縮水,不但明顯制約了他們的消費能力,而且嚴重遏制了他們的消費欲望。因為即使在他們手中有了新的閑錢的時候,他們最先想到的就是通過補倉去攤薄成本,而不大可能是去消費。雖然國外頗為流行的財富效應不被國內所公認,但它其實在時刻影響著股市中幾千萬“套中人”的日常消費。
推動投資與消費的均衡增長,以消費帶動有效益的投資增長,無疑應是宏觀調控的良性和長遠目標。在盲目投資得到有效控制后,尋找扭轉消費信心“牛鼻子”的工作應該刻不容緩了。(陳建軍)
責任編輯:孫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