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主持的《中國產業發展景氣報告2004·夏》報告認為,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較之前兩年的“井噴”現象,近期車市出現了明顯的逆轉,轎車消費正在進入理性消費階段。
與汽車市場的表現相對應,汽車產業增長景氣在4、5月份連續下降。今年以來,載貨車與客車表
現好于去年同期,但由于轎車在汽車市場中的比重越來越高,因此,近期,增長景氣的波動主要源于轎車市場的波動。
這些導致車市變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今年以來,國內共有上百款各種檔次的轎車降價,平均降幅達到10%左右。頻繁的降價和2005年解除進口汽車關稅的即將來臨,導致不少汽車消費者等待進一步降價而持幣待購。其次,宏觀調控的措施必然會通過汽車需求傳導到生產上來,導致汽車產銷的下降。受國家收縮信貸政策的影響,車貸門檻明顯提高,一次性付清購車款的比例大幅提高,信貸比例的下降對汽車需求起到了較強的抑制作用。
由于以上抑制汽車市場發展的因素在下半年還將繼續存在,因此,預計下半年汽車增長景氣將逐步回落到125至135的區間之內,效益景氣逐步回落到100左右的低點。而在2005年初,這些因素的作用會減弱,預計汽車市場將會有新一輪的快速增長。
報告還認為,2004年下半年,汽車工業景氣指數將出現一定回調,但仍將保持較高位運行的態勢。汽車工業增長景氣指數在經歷了兩年的持續增長之后,下半年將回落至景氣較好區間運行;效益景氣指數將繼續延續上半年的下滑趨勢,但仍然高于其他多數行業。
根據“中國產業發展跟蹤研究短期預測模型”的分析,預計2004年第三季度汽車工業銷售收入累計可超過7380億元,同比增長率將達25%左右;利潤總額6300億元,同比增長約15%左右。2004年全年汽車工業銷售收入累計可超過9950億元,同比增長率仍將高于25%;利潤總額達到850億元,同比增長約15%。2004年全國汽車產量有望達到560萬輛,實現約25%的增長速度;轎車產量將達到260萬輛,比2003年增長26%左右,但它帶來的一個結果是將使汽車企業的庫存壓力進一步加大。
(1)2004年是中國汽車產業由超常規的“爆發式增長”,向較快速增長的過渡階段,汽車工業將從景氣良好區間回落至景氣較好區間運行。消費方面,2004年下半年汽車價格下降的預期因素將使部分消費者持幣觀望,現代汽車服務業的滯后發展也會抑制部分需求;供應方面,目前中國汽車市場處于一個由不成熟向成熟過渡的過程,汽車生產企業的行為趨于理性,為了避免過多的庫存,接下來的產量增長速度也會較前段時間放緩。
(2)在利潤方面,汽車工業正在開始走出“暴利”階段,汽車工業的利潤率也正在逐步降低,汽車產業正處于由能取得豐厚利潤的“先進入”階段向“低成本”階段的過渡之中。2004年下半年多數企業將繼續通過價格調節的手段來達到擴大市場份額的目的,庫存壓力也會迫使廠商通過降價來促銷。與此同時,汽車尤其是轎車的利潤率具有較大的降價空間;此外,中高檔乘用車低價入市、增加內飾和功能、延長保修期等更多的隱性降價策略的實施也可能會起到從實質上降低汽車業利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