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三年多的醞釀、運籌,美國總統布什16日宣布,美計劃在未來10年內將駐歐洲和亞洲的軍隊削減6萬至7萬人,以適應21世紀戰爭的需要。布什沒有透露這一計劃的詳情,但據媒體報道,裁減人員中將有三分之二為駐歐部隊,其中大部分人將被調回國內,另一些人則將被部署到東歐國家。
應對新世紀新威脅的挑戰
布什政府上臺后不久,即開始著手進行全球軍事戰略調整。2003年4月末,當伊拉克戰爭的硝煙尚未散去,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就借訪問沙特阿拉伯之機,宣布了調整美駐海灣地區兵力部署的決定。2004年6月,美又宣布在2005年底之前裁減約1.25萬名駐韓美軍。美國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如此大幅度地削減海外駐軍,原因究竟是什么?
如果說蘇聯解體造成美戰略利益東移是布什政府重新部署海外軍事力量的重要因素的話,那么,“9·11”事件所折射出的一些敵對勢力用“非對稱手段”對美構成的“新型威脅”,則是美國改變其軍事戰略、軍隊結構和武器研發的動力。
“9·11”事件后,美國對來自本土以外的威脅進行了新的詮釋:新型威脅主要來自恐怖活動和局部沖突;新型威脅的不確定性,使圍繞傳統“威脅”理論和傳統“假想敵”而構建的龐大軍隊難以應付。因此,建立一支輕型、靈活、機動和戰斗力強的軍隊,以應對21世紀新型威脅的挑戰,是以拉姆斯菲爾德為首的國防部對美軍實施變革的首要目標。
應對美歐關系變化的挑戰
二戰以來,美國在歐洲駐軍總數達10多萬人,其中大部分被部署在德國。在華約與北約兩大陣營對峙的冷戰歲月,德國在美國的戰略棋盤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隨著地緣政治發生變化,跨大西洋關系也發生了微妙而重大的變化,尤其是美與傳統盟國法德的關系因伊拉克問題而出現嚴重裂痕。與此同時,伊拉克戰爭也孕育了一個以東歐國家為主體、站在美國一邊的“新”歐洲。
說到底,美與法德在伊拉克問題上爭執的核心問題涉及未來國際政治格局的發展走勢。法德等歐洲國家對美國憑借其強大的軍事經濟實力,在國際上推行單邊主義強烈不滿。美國則對法德兩國提防有加,擔心法德聯合俄羅斯提升歐洲地位和積極推動全球多極化。由于跨大西洋關系出現變數,加上美國戰略利益的東移,一些東歐國家在美國重新部署軍隊的過程中,自然就成為受青睞的國家。因此,可以說,跨大西洋關系的倒退、“新”歐洲的出現,也是美調整其歐洲軍事部署不可忽視的一個政治因素。新華社記者王發恩潘云召(據新華社華盛頓8月1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