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媒體報道,負責宇宙開發的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日前表示,原定明年發射的日本首顆探月衛星“月神A”號將推遲升空,甚至可能放棄發射計劃。據了解,日本從1991年開始研究開發的“月神A”號,已花去了230億日元(約為2.1億美元)的研究經費。
探月技術有缺陷:還要追加20億日元
日本發射“月神A”號的計劃是:在該探月衛星上搭載兩個各高80厘米,直徑16厘米的“矛型”鉆測裝置,衛星到達月球表面以后,兩個鉆測裝置插入月球地表,裝置上攜帶的地震觀測計、熱流量計等科學儀器將探測到的數據向衛星傳送。
日本之所以要推遲甚至中止發射“月神A”號探月衛星,是因為有關人員發現,從衛星上放出的打入月球地表的鉆測裝置仍有不少問題。鉆測裝置由日本獨自研發,搭載了用于探測月球內部構造的地震儀和熱流量計等儀器,就目前的性能來看,該鉆測裝置在投放月球時是否牢靠,能不能鉆入月球地表,以及是否有足夠的時間維持和衛星主體間的通信,都還沒有十分的把握,仍需進行反復試驗。
目前的估算是,要進行這些試驗,完成技術改良大約還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同時還要追加20億日元的經費。
早在13年前,日本就開始了研發“月神A”號的工作,并計劃于1995年讓其搭載M5火箭從位于日本鹿兒島縣的內之浦宇宙空間觀測所發射升空。
但是,受M5的開發延遲等因素影響,探月衛星的發射一推再推,如今已經是第7次推遲了。日本宇宙機構在去年發射“希望”號火星探測衛星失敗后,決定對探月衛星“月神A”號進行全面檢查,結果發現仍有不少問題。據悉,宇宙開發委員會下個月將對該衛星進行重新評估,不排除終止探月衛星計劃的可能。
15年探月旅程:擬建永久月球基地
在上世紀60、70年代的探月熱潮之后,90年代又掀起第二次高潮,當時拉開新一輪探月序幕的正是日本。
1990年1月24日,日本用M35-2型火箭成功發射了一顆“繆斯A”號科學衛星,這顆衛星進入太空后更名為“飛天”號。這是日本第一次發射接近月球的科學衛星,使日本成為繼美蘇之后,世界上第3個探測月球的國家。
1996年,日本提出了建造永久月球基地的計劃,預計投資260多億美元,在之后的30年之內建成月球基地,包括居住、氧和能源生產廠以及月球天文臺等。將月球軟著陸和自主漫游車技術作為核心技術進行開發,計劃2005年將漫游車送上月球。現在看來,這個愿望恐怕難以實現。
日本于1970年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日本都處于國際航天業的前列,1996年,當日本拿到為美國休斯公司發射30顆衛星的合同時,日本更是意氣飛揚,認為是本國H2火箭計劃的巨大成功。但不幸的事接踵而來,H2火箭接連4次發射失敗,致使合同幾乎全部被迫取消,雖然此后H2A火箭也有連續兩次發射成功的成績,但是日本火箭的信譽已經喪失殆盡。(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