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產業鏈,成為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的主線,但我省一些經濟專家認為,政府在制定、實施規劃時,不要誤讀產業鏈,防止結構調整走彎路。
山東經濟學會副會長、山東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少安,以產權和制度經濟學研究知名全國。近日,他在接受采訪時
提出,要以科學的發展觀和政績觀來指導產業鏈建設,強調產業經濟的科學增長,不要急功近利。
他以汽車行業為例分析說,我省現有369家汽車生產企業,其中整車廠12家,改裝車廠54家,另有汽車零部件生產廠218家,包括發動機、活塞、底盤、氣門和電器件等,從上游到下游結構比較完整,門類比較齊全。這是否就意味著我們可憑一省之力輕松打造出汽車產業鏈呢?
產業鏈指的就是圍繞一個關鍵的最終產品,從形成到最終消費所涉及的各個不同產業部門之間的關系。山東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衛國認為,打造產業鏈,實際即強化上下游相關產業間的關聯度。在市場經濟的今天,這種“關聯”更多地是市場關系。
他說:我省汽車零部件企業雖然數量不少,但生產規模小、產品技術水平低、缺乏國際標準認證,關鍵零部件產品尤其突出,難以滿足整車配套標準要求。如果按市場機制行事,上游企業更愿意選擇外地的可靠產品;而一些地方政府則可能通過行政規劃,把本來沒什么緣分的相關產業“捏合”在一起。
他提出,發展一省的產業鏈,不可以離開全球產銷的大背景、大鏈條。目前,汽車零部件全球采購,已成為各大跨國汽車巨頭的共同手法。
黃少安認為,在全球化競爭的趨勢中,局限于一地的小小的產業鏈很可能經不起風浪。他說,三五年內一場殘酷競爭就要在汽車行業出現,屆時競爭力低下的生產廠家難免面臨破產或被兼并、重組的危險。
節能、環保型汽車將成為我國重點發展的方向,要跟上這個潮流,離不開雄厚的科研、資金基礎。但我省汽車業技術結構偏低,科研人員缺乏,開發能力較弱,全省汽車生產企業中僅有7家建立了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2003年,我省整個汽車行業的研發費用為9000萬元,只占銷售收入的1%,其中整車生產企業的研發費用僅1000萬元,分別為全國同業總費用的1.5%和0.24%。
兩位專家對我省汽車行業的發展還是表現了信心。張衛國說,整體有所不足,但山東還有像渤海活塞集團、濰坊柴油機廠這樣高度專業化、產品市場份額很高的企業,可以成為我省發展汽車產業鏈的重點突破之一。而產權重組領域的一些大手筆也為人們開辟了新思路,比如重汽集團與瑞典沃爾沃公司合作、上海通用并購煙臺大宇公司,這些動作著眼大局,為產業鏈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
(記者 李 強 報道)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