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以來,有關教師體罰學生的報道經常見諸于媒體,很多讀者在問:現在的教師還有沒有師德?今天,北京師范大學許燕教授在此間召開的第28屆國際心理學大會期間向聽眾解釋說,教師體罰學生現象的出現,從心理學角度上講,很大程度是因為教師工作壓力過重,出現職業枯竭感,出現
將人視為無生命的 物體看待的非人性化心理,從而導致體罰學生現象。
許燕教授解釋說,職業枯竭是一種在工作的重壓之下身心俱疲的狀態,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盡的感覺,人處于一種身心耗竭的狀態,也稱之為心理枯竭。助人工作者、工作投入者、高壓力群體和自我評價低者是職業枯竭的高危人群,特別是助人工作者中的教師、心理咨詢師、警察、醫護人員等,特別容易產生職業枯竭情況。職業枯竭感一旦產生,不僅會導致情緒衰竭、感情麻木,對他人不信任、充滿批判性,甚至還會可能自傷或自殺。
在許燕教授主持的調查中發現,現在很多教師一周要上20多節課,有的甚至達到30節以上,他們不僅工作壓力大,而且社會對于他們的要求和期望值也普遍偏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特別容易出現職業枯竭感。在沒有調節渠道或調節不順利的情況下,教師體罰學生現象的出現就很容易理解了。
許燕教授認為,社會應該對教師等助人職業者抱以寬容的態度,既要給他們物質等實際支持,也要給他們情感支持。而從事助人職業的人也應該放松情緒、及時傾訴,保證足夠的睡眠,通過定期運動等方式緩解壓力。她還提醒,如果實在感到不能適應,最好的方式就是換個工作。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