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夏是膠州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的項目經理。20年來,他以工地為家,與腳手架為伴,練就了一手“砌磚抹灰一眼準”的絕活,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 李紹夏是1985年招工到建設集團公司的。在建筑工地上,瓦工是最苦、最累、勞動強度最大的工種。那時候,一想到這
一輩子就要過與風沙為伍、磚石為伴的日子,他心里老是不踏實,好比“七分錢裝在倆布袋里———想三想四”。 李紹夏真正對建筑業由陌生到熟悉,由討厭到喜歡,還真是熬了一段時間。慢慢地,那些老職工、老師傅們以工地為家,整天埋頭苦干,默默奉獻的身影深深影響著李紹夏。特別是看到磚瓦灰石在他們手里,就像變戲法一樣,成了精確的幾何尺寸、美麗的房屋造型和絕妙的建筑藝術品,使他對老師傅們的嫻熟技藝,無比地驚奇和佩服。他認識到,干瓦工不光靠拼體力,而且里面也有學問,是一門藝術。
在老師傅的啟發教育下,李紹夏開始學習瓦工技術。每天下班后,別人在喝茶、抽煙、打盹,他卻搬磚弄瓦,一遍遍地揣摸練習。炎熱的夏天,雨一樣的汗水浸透了手中的紅磚;寒冷的冬日,凜冽的寒風把手上吹出了一道道的血口子。特別是練習抹灰,全部功夫都在手腕上。練得久了,胳膊、手腕有時候腫得就像粗粗的“火腿”,到了晚上,疼得放在哪里都不舒服……就這樣,日復一日地學習著,苦練著。李紹夏成了隊里響當當的技術“大拿”。從普通的學徒工,成為最高的工級———五級瓦工,李紹夏只用了兩年時間。
說起李紹夏“砌磚抹灰一眼準”的絕活,還得講講1993年他們承建的一項青島市的重點工程。當時,工期緊,任務重,標準高。建筑工地沒有水準儀、水平儀等先進設備。要想看墻壘得直不直,灰抹得平不平,全靠吊線。既麻煩又不準確,對工程進度影響很大。
有一回,李紹夏看到一位木工刨木頭時,不時地把木頭放平,瞅瞅平不平。他立時受到啟發:木工能用的,瓦工也能用,只要找準參照物,從上到下瞅大角,平不平自然就知道。為此,他勤學苦練,終于獲得了成功。以前,瓦工抹灰是用抹刀把灰抹到墻上,費工費力。而李紹夏改為用抹板往墻上甩,然后用抹刀抹平,既快又準;在砌磚工藝中,他率先使用“三個一砌法”,即:一甩子灰,壘一個磚,再揉一揉,加大了接觸面,提高了工程質量。為工程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效率,這個絕活也得到了推廣。
俗話說:技高不壓人,藝術無止境。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更加刻苦地博學多采,苦練瓦工絕活。公司每次組織職工培訓、崗位練兵、技術比武等,他都積極報名參加,不放過任何一個提高的機會。1999年集團組織瓦工比武,他榮獲“優秀技術能手”稱號;2000年,膠州市開展職業技能比賽,他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2003年,他又被建設部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稱號,這是建筑工人的最高榮譽,目前全省總共才有四人獲得此稱號,青島市只有他一個。
本報記者梁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