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搭建“天網”、“地網”和“人網”,構筑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大平臺,是我市大規模實施農民培訓的有效途徑。自2001年4月,青島農業技術推廣學校啟動衛星網絡教學體系建設項目以來,通過培訓獲得“綠色證書”的農民達15萬余人,他們已累計帶動11萬戶農民發家致富。 &n
bsp;據介紹,2001年,我市投資在青島農廣校建成了兩個計算機網絡教室,購置73臺計算機,安裝了衛星雙向傳輸接收系統,開通了中央農廣校衛星教學課程。從此,青島市農業遠程教育鏈接上了“天網”。有了“天網”,青島農廣校又考慮起如何建立“地網”,即有線地面寬帶網。截至目前,青島的五市一區已建成融信息、教學及管理于一體的農業公共社會服務體系教學培訓平臺一處,并擁有10個計算機網絡教室、600臺計算機的網絡體系,青島農廣校還開通了“青島市農業教育網”,一張巨大的農業遠程教育“地網”在青島農村鋪就。600多名教師和15萬名學員,則構成了農業遠程教育的“人網”。 “我們的教學網絡建設,得到中央農廣校、農業部的大力支持,同時,青島市各級領導也給予高度重視,政府財政投入已達400萬元。各區、市配套資金達160多萬元。”市農廣校校長崔欽禮介紹說,目前,青島農廣校已從單向傳播發展到雙向交互傳播,實現了音頻、視頻齊全的教學手段。
平臺搭起來了,如何使平臺真正發揮好作用?記者在青島農廣校總校看到,網站對在校生開放,為學生提供教學課件的錄制、播放,學生可根據自己需要進行網上學習。教師借助音視頻交互系統和各分校的學生異地面對面交流,真正實現“零距離”學習。
“聲像教學”有著吸引農民學習的強大優勢。青島市各農廣校建起了音像資料庫,即墨市農廣校的音像資料庫竟有2000余片及20000冊各類農業科技圖書,向各鎮無償提供,以村為單位進行巡回播放。講師團是青島農廣校現代遠程教育體系中的一支重要生力軍,其中有聘請的農業高等院校專家、教授為兼職教師,也有“鄉土科技人才”當老師。即墨市鰲山衛鎮青年農民林式柱,經過培訓和勤奮學習,摸索出生態調控健康養蝦技術,年純收入上百萬元。為了能將自己的技術傳授給別人,他自愿報名加入市講師團,義務對廣大農民進行科技培訓。
“要逐步實現網絡到鎮、進村、入戶和開啟所有教育、培訓渠道,力爭實現農民培訓的‘無縫隙’覆蓋,保證廣大農民居家就能學到所需知識。”青島農廣校即墨分校校長孫建凱決心很大。
“我們出診剛回來。”高級農藝師鄢立森和毛可榮風塵仆仆,一落座就對記者說:今天早晨,即墨市移風店鎮三灣莊村的村民,給我們打來求助電話,說他們村有15個黃瓜大棚發生白粉病,讓我們趕緊過去治病。這不,處理好了,村民很滿意。來回兩個多小時……對“農業專家熱線”,農民親切地稱為“農業120”或“農業110”。只要打一個電話,專家們在很短時間內就會出現在田間地頭。“這是遠程教育和后續培訓的補充。”農廣校的校長們認為。
目前,青島市初步建成了以農廣校為中心,以各鎮農技推廣服務站和成人文化教育學校為網點,農業、畜牧、水產三大市級科技示范園區為基地,農業科技服務熱線為鏈條,農業科技培訓講師團為輔助的全市農民現代化遠程教育培訓體系。
網絡教室給青島農廣校插上了教學的翅膀,遠程教育實現了農民的“零距離”培訓,農業知識順著網絡淌進了廣袤的田野。(梁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