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沈陽8月6日專電(喻蕾、陳光明)日前,一位家長朋友在孩子暑假里,鼓勵孩子做一些洗碗、擦地等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可是幾天后,孩子噘起了小嘴,說某某同學在家里干活,爸爸媽媽都是付費的。言下之意,自己也應該得到報酬。對此,這位家長覺得很困惑,孩子勞動,應該給錢嗎?
就此,記
者調查了一些家長,發現許多家庭都遇到這種問題,相當一部分家長認為,應從小鼓勵孩子熱愛勞動,而用金錢鼓勵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一位小學教研員王女士認為,應該從小培養孩子勞動和理財的觀念。王女士就鼓勵自己的孩子做一些簡單家務活,她為女兒在電腦里建立了一個賬戶,每天倒垃圾得到五角錢、洗碗得到一元錢等,一個月下來帳戶里加起來能有50多元,上小學二年級的女兒每天都積極主動地完成一些家務活,并且她為自己以勞動的方式獲得零花錢感到非常自豪。對待孩子在勞動中出現的問題,如為了掙錢一次能倒完的垃圾女兒有時要倒兩次,王女士及時發現并引導女兒要正確對待勞動。
一位出租車司機程先生卻認為,孩子適當做一些家務活理所應當,用錢來刺激完全沒有必要。程先生說,自己給孩子零花錢較多,對于干家務活所獲得的一元、兩元錢,兒子根本不在乎,但兒子還是比較懂事,看爸爸媽媽工作比較辛苦,經常主動做一些家務活。程先生指出,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干活、熱愛勞動,但如果給錢,則孩子的勞動動機則不純了。
而一位在機關工作的張先生告訴記者,自己曾有一次付過錢讓兒子刷碗的經歷,但仔細思考后,就放棄了這種做法。他覺得,讓孩子勞動沒有太大的意義。現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已經沒有傳統意義家務活,象自己小時候幫家里抬大米、拾煤核這樣的活早已經不存在了,一般的家務活也由保姆來做。而且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庭中,現在的孩子首要任務都是學習,孩子的勞動得不到任何好處,無論是評三好學生、還是中高考加分都是學習成績占主要因素,勞動好不好沒有關系。
對于這個問題,一位教育界人士指出,每一片樹葉都是不同的,每一個孩子也是不同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不能完全一樣。是否用錢來鼓勵孩子勞動,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家長應根據孩子和家庭的實際情況來判斷,引導孩子樹立勞動、自立的意識,如果家長選擇孩子有償家務勞動,應貴在堅持,并對孩子勞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及時處理和引導。同時,增強孩子勞動意識,不應該只是家庭單方面的事,學校、社區應增設勞動課、勞動日,并把勞動落實到實處,鼓勵孩子們參加一些義工等公益活動。(完)
特約編輯 徐新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