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訊
近日,不少去第一海水浴場游泳的市民遇到了海蜇蜇人事件。“好像20磅重的拳擊手套,在我身上重重砸了兩拳,我全身像被打了麻藥一樣,只得艱難游回來。”一名被海蜇蜇傷的市民這樣描述其被蜇的情形。
記者從第一浴場醫療室和各醫院了解到,最近被蜇傷的泳客確實不少,浴場醫療室的醫生近幾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應付被蜇傷的泳客。近一周來,青醫附院、市立醫院等醫院被海蜇蜇傷的病人就診數量明顯增多,每家醫院每天都要接診10人以上。其中大都來自第一海水浴場。被海蜇蜇傷的輕重程度有差別,有的僅僅被海蜇的觸角碰到,形成兩道丘疹,但有的游客和海蜇“親密接觸”,導致蜇傷嚴重。
一位遲先生,在游泳時發現了一個大海蜇,他竟然把海蜇往岸邊推,并且把海蜇撈到了沙灘上,結果導致四肢被海蜇嚴重蜇傷,在醫院連打了好幾天吊瓶。
據青醫附院皮膚科專家介紹,在海中如果發現海蜇,一定要避而遠之,一旦被海蜇碰到后,盡管到浴場醫療室應急處理,或者自己用堿性的肥皂液體清洗被蜇處,溶解毒素,然后用足量的明礬水做冷濕敷,一般的兩三天內就會好起來,嚴重者就得到醫院對癥就診。(記者王哲)
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程濟生———海蜇增多因素復雜
黃海水產研究所海洋生物資源研究室程濟生研究員告訴記者,青島近海的海蜇種類以沙蜇、綿蜇為主,以往海蜇傷人的情況每年都會發生,這幾年相對比較多。導致海蜇增多的因素比較復雜,有水質、海水溫度、海洋浮游生物等多種原因,但今年膠州灣內和開發區一帶首次放流海蜇苗,肯定會導致近海海蜇增多。
據介紹,6月份放流后,很多小的海蜇很可能在鋪設防鯊網之前就進入了第一海水浴場海域。當然,海蜇增多也和海水溫度、水質等等復雜的因素有關。
程濟生指出,隨著海蜇放流的數量越來越多,漁業管理部門和科研工作者也應當研究相關措施,放流海蜇苗之后,采取有效措施,提前抵御海蜇的進入,使得它們不影響海濱浴場的游人。王哲
是放流海蜇惹的禍? 專家解釋:高溫多雨是罪魁禍首
晚報訊
針對近日一浴海蜇蜇人事件,許多市民給本報打來電話詢問,今年一浴海蜇這么多與6月份膠州灣內的海蜇放流是否有關?記者就此采訪了市海洋與漁業局的專家。
今年6月初,市海洋與漁業局的技術人員分別在膠州灣內的唐島灣海域和冒島海域將一批海蜇苗投入大海,實現了我市海洋漁業部門首次人工放流海蜇試驗。該試驗是漁業部門為緩解海洋漁業資源匱乏現狀、增加漁民收入而實施的漁業生產新技術推廣活動。如今,這些海蜇苗已經“成年”,大約有1200萬只,每只的個頭都超過了30厘米。近日,有關部門在膠州海域組織漁民進行了首次捕撈。
據市漁業技術推廣站有關負責人介紹,第一海水浴場發現的海蜇一般不可能是放流海蜇,原因一是放流地點離一浴非常遙遠,海蜇游進浴場的幾率比較小,二是六月份放流的海蜇現在已經長成臉盆大小,防鯊網足以擋住它們前進的去路。
這位負責人分析,近期海蜇增多倒是與島城近期多雨的天氣有關。因為海蜇在自然狀態下生長的條件,首先是16-25℃左右的水溫,還有淡水注入海水的海洋環境。7月份的天氣促成了海蜇生長的最佳水溫;而海水正常的鹽度為28‰以上,近日連續降雨形成了淡水注入海洋,海水的鹽度下降,海水中增加了許多浮游生物繁殖需要的營養鹽,而浮游生物正是海蜇的美餐。在這兩個條件的促成下,海蜇的生長格外旺盛。因此,海水浴場中突然增多的海蜇,極有可能是因天氣變化自然繁殖。(劉蘭星)
(特約編輯 馬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