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升學了》系列話題二 入學前教得多不多 ■主持人的話 從幼兒園轉入小學,對于家長和孩子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和考驗。入學了,孩子能否由家中的獨苗苗成為學校集體生活的一份子、能否適應從嬉鬧的游
戲生活進入學習狀態的轉變、能否理解消化老師的授課內容、能否適應學校的規章紀律……無數的擔憂在家長們的腦子里打轉,于是無數的入學準備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入學前,你為孩子做好準備沒有?
教得太多也不好 季衡 37歲 醫生 女兒上學了。還在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就夸獎過我家女兒認字多、算術好,我們也一向為超前的學前教育而欣慰。 可是到了小學的課堂里,活潑好動的女兒就有點不討好。她的語文老師來告狀,說她上課不看當堂課文,而老是把書翻到后面去,屬于思想不集中。女兒滿不在乎地說:“前面的都會,不好看。”我們聽了還挺驕傲的。可老師這邊總有點小問題,沒多久,又說女兒上課開小差。了解下來,這回是全班朗讀生詞的時候,老師讓大家讀完教過的部分就停下,女兒因為認識的詞多,不小心往后讀了下去,一句拖長聲調的“姑媽”把小朋友們逗得哄笑起來。 我們想隨著年級升上去,認字太超前的問題總能解決的。不久前聽鄰居說,他們家的小姑娘讀三年級開始學英語了,英語老師也來“興師問罪”,說家長怎么教的,孩子老把“ap鄄ple”的第一個字母發成長音,念“誒”而不是“艾”;還說與其教錯不如不教,免得害了孩子。哎,不教不放心,教了也有麻煩,真難把握啊。 “敲木魚”別過頭 張順卿 35歲 國企職員 兒子上小學前,我們一致認為要走好第一步,就應該提前“敲敲木魚”,對老師要怎樣,上課該怎樣,好讓頑皮的他早點適應學校的“規矩”。 可是后來慢慢發現,兒子被我們說得對學校產生了拘謹的感覺。去報名的那一天,老師讓他從50開始往上數數。兒子認真地一路數著,忽然打了個“格愣”;老師和藹地笑著說“沒關系,接著數”,他卻像受了打擊似的囁嚅著怎么也數不下去了。回家的路上他心事重重地問我們會不會進不了學校。我們看他可憐兮兮,覺得木魚敲得有點過頭了。 所以等到開學了,我們便不再跟他嘮叨。寒假過后的春天,兒子染上感冒在家歇了兩天,他很緊張地嘟囔“功課跟不上了”,讓我們又好笑又心疼。學校的一切在他眼里都十分嚴重。于是我們索性給老師通了電話,讓老師打電話給兒子寬慰他。這一招果然有效,兒子聽班主任也說“不要緊的,肯定跟得上的”,就真的心安理得了。 有朋友說剛進學校的小孩要“校路子”。但我發現不能讓辨別力還比較弱的小孩無所適從。后來我兒子漸漸適應了集體學習生活,有一天他開心地告訴我,班主任到班里過問一件事情,小朋友們七嘴八舌,唯有兒子想到先舉手才發言。其實很多“規矩”都會水到渠成的。 只認幾個字不夠 溫林云 34歲 公務員 女兒該上小學了。開學前幾個禮拜,班主任來家訪,當老師問女兒能認幾個漢字、會幾位數的算術時,我滿心驕傲地告訴她女兒已能認差不多十個字、十位數的加減運算也不成問題,卻發現老師微皺眉頭,表情尷尬,暗示我幫女兒趕趕進度,很多孩子都認識五六百個漢字、熟悉三位數以內的加減運算了。生性樂觀的我壓根沒把老師的話放在心上,覺得學習的事情女兒進了學校自然由老師搞掂。 開學一個月后的公開課成了我和女兒的“洋相日”,眼看別的孩子站起來都回答得響亮正確,女兒卻聲如蚊吟、胡亂瞎掰。短短40分鐘的課我簡直如坐針氈,臉上一陣陣地發燙。 事后我認識到并不是替孩子找了一個好學校家長就可以高枕無憂。抓好孩子入學前的早期教育,對于孩子入學后對學校生活的適應,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都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