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西安市城市居住區物業管理條例》早就明確規定,業主要按一定的比例交納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維修基金,去年修訂后的《西安市城市居住區物業管理條例》也對此再次強調,但現實的歸集卻不能盡如人意。近日,記者從西安市國土資源與房屋管理局物業處了解到,盡管自去年9月起截至今年6月份,西
安市新售房屋維修基金歸集金額近1000萬元,但就全市整體而言,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維修基金的歸集率仍不到10%,形勢十分嚴峻。有關負責人表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業主對“大修基金”不了解
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維修基金(又稱“大修基金”)實際上就是業主自己房屋的“養老金”,專項用于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保修期滿后的大修、更新和改造。許多業主在購房時,對“大修基金”的性質、用途、管理不甚了解,有的還很不理解,因此在交納時就表現地不夠積極;有的業主認為,既然是房屋質量問題,你開發商就應當掏錢。有的還認為這些錢一交,如果房屋沒啥問題,自己不就白交幾千塊錢。況且,這錢是用于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的維修,可能與自己沒有一點關系,為啥多花“冤枉錢”?有的說,自己家真正需要維修的時候再出錢也不遲啊。像在一次采訪時,記者就碰到過這樣的一件事,某小區的業主竟然集體不愿交納“大修基金”。
歷史遺留問題是主體
據了解,在1999年以前,所出售的商品房屋在政策上也沒有相應的規定,提出要交納“大修基金”,而在1999年《西安市城市居住區物業管理條例》頒布之后,才有了這種提法和依據。另外,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政府為了解決收入較低階層人群的住房問題,采取特殊的政策,例如幾乎所有的拆遷戶、經濟適用房、低洼改造小區等老的小區,還有諸如房改房等,由于歷史、政策性等原因,都沒有歸集房屋“大修基金”,這些居住區是目前西安市沒有交納房屋“大修基金”的主要部分。但從實際調查情況來看,經過這么多年之后,這些小區的房屋、電力設備、給排水管道等的配置,已經呈現出老化的跡象,或已不同程度地不能滿足業主們的日常生活的需要。由于這部分居住區內業主們的經濟收入水平參差不齊,總體相對較低,個人的生活質量要求不同,所住房屋的標準也不盡相同,對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維修基金的認識不同,因而歸集起來難度比較大。
部分開發商故意隱瞞
有的開發商在銷售商品房的時候,為了讓房子快點出手,如果購房者不問,就不向購房者提前說明“大修基金”的重要性及作用,故意隱瞞,這樣就會顯得比在別處買房少交納幾千元錢,借此吸引更多的客戶來買房。這樣的做法顯然損害了業主們的集體和個人利益;還有開發商雖然在購房者買房的時候很詳細地作了說明,購房者也按照約定比例及時交納了“大修基金”,但是一些開發商利用與物業公司“一家人”的方便,有意無意地不按照《物業管理條例》的規定,不按程序及時將“大修基金”歸集到專用賬戶上,有的甚至私自挪作他用。針對這一做法,目前尚未有一個規范的管理的依據,主管部門一般只能要求這些開發商及時歸集,卻不能對其不良行為進行處罰,徹底杜絕此類情況的發生。
最后,這位負責人說,今年年底我國有關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維修資金管理辦法將可能出臺,這將有力地推動這項工作的開展,以保護業主的切身利益。
特約編輯: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