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高生,創業之路天地寬
——湖南武岡二職中畢業生創業狀況調查啟示
鄧俊華
戴宏銓
職高畢業生創業之路如何走,一直是職高生十分關心的問題。為了尋求答案,近日,我們對湖南省武岡市二職中的畢業生做了一次較為全面的跟蹤調查;厩闆r如下:
武岡市二職中創辦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是一所城鎮工商類職業高中,起初以城鎮初中畢業生為主要生源,1990年以后,逐步擴大了辦學規模,農村學生逐年增多。十多年來,為社會培養輸送了2036名合格人才。就業大致有四條途徑:一是參加對口升學考試跨入高等院校繼續深造,截止到2001年該校共有127名畢業生升入大學,占畢業生總數的6%;二是有500多名、約占總數25%的畢業生通過參軍、招工、招干、等途徑進入部隊、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三是有600多名、約占總數30%的畢業生立足當地,憑一技之長自謀職業,有的已奔上致富之路;四是約有800多名、占總數40%多的畢業生奔赴天南地北,加入打工隊伍。
調查中,我們讀到了許多令人感動的材料,不少畢業生創業致富的業績令我們欣慰,同時給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示。
啟示一:“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職高生在現代化建設中挑得起大梁,唱得起主角。該校進入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的畢業生,多數能在崗位發揮專業特長,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如今已有相當一批躍入領導管理層或技術骨干層。如該校為新辦的武岡火電廠輸送了72名電工專業畢業生,有11名成了部門或單位領導。其余的多數人現在已是技術骨干、帶班師傅,該校財會專業畢業生中有10人進入建行系統工作,其中有6人擔任了部門負責人。胡遠姣,曾代表該校參加中南五省珠算技術比賽獲得第一名,被該市建行錄用后,因技術十分嫻熟,多次代表單位參加省內外業務大賽均獲殊榮,獲獎達74項,證書達45本,挑起儲蓄所長的重擔,去年成為湖南省唯一獲得“建行系統全國青年文明號標兵”,堪稱銀行的“狀元”。丁光中,從學校財會專業畢業后進入該市糧食部門工作,四年過去,就擔任了該市鄧家鋪鎮糧站主管會計,1999年成為邵陽市“青年崗位能手”、武岡市“青年文明號標兵”,堪稱糧食部門的業務“狀元”。該校財會7班畢業生李金花,堪稱打工族中的“狀元”。畢業后,奔赴廣東惠陽打工,憑真才實學和吃苦耐勞的品質贏得了老板的信任和贊賞,成為惠陽市富茂有限公司財務主管,1998年,武岡市人才、政府、教委曾聯合組織了一次職業教育調查,結果顯示,在當地城鄉,活躍著一支由約6000名職高生組成的家電電工維修、建筑施工、餐飲服務、工美裝璜、畜牧獸醫、種養加工、農副產品批發經銷等行類眾多、技能精湛的市場經濟“狀元”,他們用自己的汗水、智慧、成果驗證了“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的至理名言。
啟示二:“天生我才必有用”,能力是打開富裕大門的金鑰匙。該校有一批畢業生,憑借在職校學得的一技之長,主動投身于市場經濟的大潮,或經商、或辦企業,或打工,歷經歲月的洗禮,涌現出一批老板、經理、企業主管。如彭雄畢業后從擺地攤開始涉足商海,單槍匹馬闖市場,開過店,跑過販運,靠勤勞和智慧創下了20多萬元的產業,比同輩人早一步過上了小康生活。
啟示三:職高生并不比普高生差。普高生除升學之路相對寬廣外,其就業、創業之路比職高生相對要狹窄得多。灣頭橋鎮朝陽村青年熊宏軍,從該校家電專業畢業后,一頭扎根家鄉,辦起了以家電維修為主體的多種經營部,每年收入已達2萬余元,被當地政府樹為“科技致富帶頭人”。與其同村一位姓劉的青年,同年在某普高畢業后沒有考上大學,外出打工,收入微薄,前兩年回到家里想創業,苦于無一技之長而計劃落空,至今日子過得相當艱難。
啟示四:因循守舊擺脫不了貧困。同是職高生,因為素質能力發展的差異,或者因為觀念的保守與開放,也可能走出兩條大相徑庭的生活道路。該校家電專業畢業生張某,在校學習不努力,專業興趣不強,社會適應能力差,回到家鄉開了一家電器維修店,終因技術不好而關門。而家電專業畢業生劉艷梅,在校是學生會干部,是各項活動的積極分子,專業成績很好,畢業后,利用家里地處城鄉結合部的地理優勢,辦起了電器修理部。經過幾年的發展壯大,現資產已達30萬元以上,在當地頗負盛名。
調查的大量事實使我們深刻認識到,職業教育作業一種與生產、生活結合得最為緊密的教育形式,任何時候,經濟建設都不能離開。即使象中關村那樣的高科技應用水平處于前列的區域,還是有53%為中等以下的人才,其中中專、職高生占48%。因此,我們想提醒職高生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隨著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能力會成為人們立足社會創業致富的唯一資本。屆時,機遇會向你招手。(選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責任編輯:Rea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