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各種產品越來越講究“包裝”,人們的衣食住行也越來越注重“包裝”。由此聯想到,人的頭腦也需要用知識不斷進行“包裝”。
培根有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面對不斷變革的新形勢和日趨激烈的競爭,欲不落伍時代,就
要像許振超那樣,勇于創新實踐,立志崗位成才,不斷自我超越,用“知識改變命運”,靠科技贏得效率。有統計資料表明,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以科技知識、管理知識、行為科學知識為核心的知識經濟,對人類社會經濟的影響力急劇攀升。20世紀初,知識經濟對社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5-20%,而目前一些發達國家已上升到了80%以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競爭的法則。實踐證明,現代社會競爭的實質,從根本上說是人的素質的競爭。面對無可回避的機遇與挑戰,誰故步自封,不思進取,不學無術,誰就難免落伍甚至會被淘汰。
用知識“包裝”自己,就必須像許振超那樣,求知若渴,自覺投身知識的海洋,主動進入科技的殿堂,攻關克難,多練“絕活”,盡可能成為崗位上的“智多星”,一專多能的“百事通”。必須清醒地看到,在宏偉的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在萬眾一心奔小康的征程上,有很多科學的理論和大量科技知識需要人們去掌握,有數不清的美麗藍圖和絕妙設計需要大家去完成。時代需要大批“天才型專家”、“博學型干部”、“智能型工人”、“智力型農民”……這是國家繁榮富強民族偉大復興的真正希望。
黨的十六大報告強調:“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用知識“包裝”自己,就是要以“學習型”為標準,人人終身“學而不厭”,不斷適應新形勢,學習新知識,鉆研新業務,掌握新技能。
特約編輯:哲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