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隨著國家宏觀調控力度不斷加大,一系列不容回避的問題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如何在果斷有力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措施的基礎上,保持全省經濟持續健康協調發展?如何正確對待部分行業投資過熱
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如何在加強農業等國民經濟薄弱環節的同時實現經濟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針對上述問題,本報今天起刊發這組“認真落實宏觀調控政策·創新實踐在山東”報道,意在開啟思路,深化認識,推動山東經濟巨輪更加穩健航行。
小水泥、小煤窯、小煉鋼等“五小”企業,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一直受到國家產業政策的嚴格限制。在新一輪宏觀調控中,低水平重復建設的鋼鐵、水泥項目,又進入了嚴控產業的“黑名單”。
“五小”一度遍地開花的章丘市,目前情況怎樣?市政府副秘書長穆向陽說:“最厲害時多達上百家的小煉鋼、小鑄造現已基本絕跡,十幾家水泥廠現在只剩下規模較大的兩家。今年以來,市里又痛下殺手,將70多家小煤窯關停并轉。”
一個“五小”企業,就是當地財政的一棵“搖錢樹”。一棵棵“搖錢樹”被連根拔掉,對市財政的影響有多大?穆向陽說:“五小關出高效益,僅煤炭產業就可為財政多貢獻1億元。”
煤窯少了,財政收入反而大幅增加?這賬明擺著:過去小煤窯遍地開花,征收監管困難,稅源嚴重流失,1噸煤只能提供10多元稅款,現在關停并轉后煤炭資源集中在五大集團手里,每噸上交稅收近百元。
下決心向“小煤窯”開刀,市里還有更深一層考慮:全市探明開發的礦產資源有25種,其中以煤炭、鋁土儲量最大,是全國重點產煤縣(市)和優質鋁土出口基地,素有“金章丘”之稱。但煤炭、鋁土等都是不可再生資源,毫無節制地瘋狂索取,資源只能越挖越少,煤盡城衰是遲早的事。章丘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居安思危,徹底擺脫這種飲鴆止渴的發展模式,把發展重心由地下轉到地上,但遍地開花的“五小”企業掌握在個人手里,規模小,效益差,實力弱,短期行為嚴重,越界開采、破壞性瘋狂開采屢禁不止,既破壞和浪費資源,又埋下了安全生產隱患。
通過關停并轉,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到大集團手里,情況則截然不同。在過去完全依賴煤炭產業的東風集團記者看到,投資6000萬元建設的東風高檔毛巾生產線一期工程已正式投產,這條生產線引進的是世界最先進的箭桿織機等先進設備,產品遠銷日本、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每條售價是普通毛巾的1.5倍。二期工程建成后,可實現利稅4600萬元。目前該集團已經由煤炭延伸到紡織、化工、房地產等領域,非煤產業已占到全集團產值的3/4;集團實現利潤、上交稅收均占全市的1/3。
煤炭產業只是章丘調整產業結構的一個縮影。在同樣的發展思路指導下,小煉鋼、小鑄造、小水泥現在也基本壽終正寢。
“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后路被堵死,逼迫企業把眼光轉向能耗低、附加值高的朝陽產業,全市產業結構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靠鑄造起家的匯豐集團生產的羅茨鼓風機已占到國內市場份額47%。章丘電機廠通過與海爾的嫁接改造,已成為國內最大的家電電機生產企業。圣泉集團用玉米芯加工成糠醇等高新產品,占據了國內1/3的市場份額。
不光對浪費資源的“五小”企業痛下殺手,就是對破壞環境的“大財神”也不手軟。早在2000年市里就將坐落在城區的兩家大水泥廠搬了出去,其中僅交通水泥廠遷建粉磨站就投入了2000多萬元。去年9月停噴近3年的百脈泉群復噴。為了確保泉群不再停噴,市委堅決停采泉頭區域內的九層煤,并關閉了南部山區泉頭區域內的6口煤井。數千萬元的收入白白放棄,許多人不理解,但市委書記陳先運看得很遠:“泉水是章丘的靈魂和‘名片',保住了靈魂和名片,也就保住了章丘的城市特色和永久魅力。”
泉活了,天藍了,城綠了,河清了,投資的國內外客商絡繹不絕,僅今年全市就新投資過千萬元的項目42個,過億元的項目17個。去年全市地方財政收入7.06億元,同比增長26%,躋身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列第37位。
大眾日報訊(記者 瑞虎)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