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第一代獨生子女也到了為人父母的年齡了,他們的婚育觀有些什么新特點?
楊雄:據調查,和非“獨生”父母相比,“獨生”父母的年齡明顯偏輕。他們更早步入為人父母的生命階段。最值得重視的是他們與上代之間的關系———家庭結構以三代同堂為主,辦婚禮更依賴父母,隔代撫養現象突出等,顯示了未來城
市“四二一”結構的家庭形態。
記者:這種結構的家庭形態有何特別之處?
楊雄:可以想像,在這種家庭結構中,獨生子女的孩子,上面最多會有12個老人,突破了中國傳統的社會平衡。年齡結構老化,是現在廣受關注的,將來的孩子養老壓力會非常大。這是獨生子女化社會人口結構的變化。
記者:從單個家庭來看,“祖輩撫養”對孩子是利還是弊?
楊雄:獨生子女組成的家庭,孩子由祖輩撫養成為普遍現象。這一比例遠高于非獨生子女家庭。但這種模式有弊端。主要是父輩和祖輩之間,現代和傳統觀念之間會有沖突。具體表現在價值觀、認知的統一性受到挑戰,兩輩之間文化差異太大。比如平時該多消費還是節約?與人相處,該合作還是競爭?獨生子女的弱點本來就多,到下一輩更會放大,因為道德觀無法整合,F在社會思想意識形態比較分裂,商業的、流行的、傳統的、現代的、后現代的,在這樣的多元化社會中生活,自我內心沖突很大,容易造成心理缺陷。
記者:這一代獨生子女,結婚由家里支持,孩子由父輩代領,他們的未來要為此付出什么?
楊雄:這其實是一種“壓力后置”,就是將體力、情感、經濟、能力等方面的付出后置。
比如現在,上輩人所有精力、財產都留給下輩,這其實是一種物質、情感的投資,F代家庭,財力、物質豐富,老人還有情感需求,需要打電話、不時看望。中國人與西方不同,中國的家庭結構比西方緊密,現在這種倒金字塔的家庭結構,想讓下一代充分滿足老人的各種需求,恐怕很困難。社會未來的結構,一個全是獨生子女的中國,如何加強社會養老建設,需要未雨綢繆。
記者:小時候,那么多寵愛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孩子成長后對家庭和親人會不會特別親近?
楊雄:其實不然。獨生子女小時候缺少同伴,會更依賴成年人,與父母及祖輩的關系比較好,“親子關系”、“代際關系”都不錯。但是,獨生子女身上也常表現出自以為是、個性強、獨立性不夠等情形,成年后的贍養感、責任感反而不如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后者的獨立性強,負責任,今后贍養感反而強。比如,獨生子女會表達感情,像節日送花、送卡給父母,而對一些傳統的交流方式反而不習慣。
記者:獨生子女成為日趨增長的群體,社會怎樣面對他們?
楊雄:首先要告訴社會做好多方面準備,一些公共服務、政策要提前制訂。養老、保障、住房、教育,從物質到觀念都要做好準備。其次,針對獨生子女婚育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如婚育年齡提前、心理準備不足,這玩大的一代怎么應付婚育這樣的大事?需要有大量新婚學校等開設,給予他們足夠指導。
“獨生父母”新現象
———關于進入婚育期的中國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的最新調查
中國從1979年實行獨生子女政策,那時的獨生子女現在已到二十四五歲的婚育年齡。可以預計,未來10年,獨生子女養育獨生子女的新家庭將超過千萬,形成所謂“獨生父母群體”。這一現象對整個社會進程的影響日益明顯。
上海是全國獨生子女比例最高的城市。據推算,上海市區出生人口從1976年就開始轉為以獨生子女為主,獨生父母群體形成略早于全國。對上海市“獨生父母現象”的問卷式社會學調查,顯示出若干值得關注的特點。
個性化突出,依賴性強
和非獨生父母相比,獨生父母的年齡偏輕,30歲以下的年輕父母占到36.9%,在非獨生父母中這一比例只有22.9%。這一特點反映出獨生父母比同齡非獨生父母更早步入為人父母的生命階段。
在本研究測量的36個指標中,獨生父母與非獨生父母有5個指標存在顯著差異。第一,家庭結構以三代同堂為主,隔代撫養占了將近一半。第二,獨生子女小家庭的經濟信賴性更強。如辦婚禮的資金,父母全包和資助大部分花銷的比例高達47.2%,比非獨生父母家庭高出12.1%,新的小家庭也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原來的大家庭。第三,育兒模式上更依賴新興媒體網絡的力量。第四,戀愛觀念更開放。第五,育兒觀念上個人取向更為明顯。當事業與生育孩子發生矛盾時,近1?"5的獨生父母表示會考慮暫時不要孩子。
對社會的影響值得研究
中國的獨生子女群體和國外有所不同,因為占總人口比例大,這一人群能否正常發展對整個社會都會產生巨大影響。而他們的育兒觀念和方式,不僅關系到家庭的成長,還會影響整個民族的未來素質和發展。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家庭變遷的反向化發展
人們普遍認為,由一對夫婦及其未婚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是現代都市和工業社會最主要的家庭模式,國內大量研究也認為中國已經實現了以核心家庭為主的家庭模式變遷,如1982年在中國進行的五城市家庭研究證實,核心家庭占家庭總數的66.41%,居各種家庭模式之首。
但上述研究未能考慮到獨生父母現象對家庭變遷的影響力。建立在工業經濟規則與價值觀上的核心家庭體制,強調小家庭的經濟獨立,家庭內部關系具有以夫妻軸為主的橫向特點。而在獨生父母家庭中,三代同堂的擴大家庭是主要模式,核心家庭退居其次;獨生父母家庭經濟上并不獨立。還有,獨生父母家庭中“親子軸”仍舊占據核心地位。
可以預計,本世紀中葉,隨著更多的獨生子女組建家庭,家庭小型化核心化的趨勢將會有所改變。
第二,隔代撫養的利與弊
由祖輩承擔第三代的照料,在獨生父母群體中非常普遍。這種照料模式對孩子未來的成長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還有待觀察。大量研究發現,祖輩對孫輩多偏重撫養,生理保育多于培養教育,而父母對子女則不僅注重撫養,還注重價值觀、態度和社會規范的傳遞與教導。
心理學研究可見,權威式的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成就動機越強,核心家庭的孩子自尊發展水平往往高于非核心家庭的孩子,這兩點對于隔代撫養為主的獨生父母家庭來說都很難實現,如何克服隔代撫養的不足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第三,壓力后置的潛在憂慮
當隔代撫養的第三代進入學齡期后,老年人體力衰退,“四二一”的家庭結構必然令獨生父母承擔贍養和撫養的雙重壓力。對于很多獨生父母家庭來說,他們避免了新生兒帶來的“混亂期”,看上去“壓力”小了,實質上是一種“壓力后置”現象,壓力事件被推遲到下一個家庭歷程中以另一種形式出現。當然,如果獨生父母在“享受今天”的同時,懂得利用機會為下一家庭階段積累更多的資源,那整個家庭的發展不會受很大影響,反之則前景堪憂。
獨生父母家庭必將成為主流家庭模式,這種家庭的生存力與發展前景將直接對整個社會產生影響。
。櫞 資料引自上海社科院《2004年上海社會報告書》,本報告由陳建強研究員、包蕾萍助理研究員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