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區域經濟的迅猛發展和相互關聯度的增強,文化建設的訴求日漸強烈。目前,這種訴求已經進入政府決策層面。“建設長三角文化圈”、“大打泛珠三角文化牌”等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呼聲。
不少有識之士認為,“泛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發展涉及到方
方面面,文化旅游業應是最佳切入點之一。因為一是經濟的概念最終要由文化的概念來表述,二是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群的建設只是地區騰飛的其中一翼,另一翼則是文化建設;城市群不光是經濟發展的平臺,更應成為文化的載體。
從這個角度看,我省半島城市群的建設,也應該同時是半島文化圈的建設。半島既是經濟品牌,也應該是文化品牌。
但文化建設的概念比較抽象,除要做好總體規劃外,更重要的是從一些具體的有優勢的局部切入,這樣才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記者近日考察了濰坊的民俗旅游,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在經濟發展的推動下,只要加以挖掘整理并不斷拓寬其領域,傳統的民俗的東西會發揮出意想不到的張力,可以通過開發旅游的方式將其轉化成一個產業,使之成為經濟構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文化建設的一種重要手段。
濰坊公元960年就出現了風箏。從一家一戶的簡單制作,到后來出現了一座座規模較大的風箏生產工廠。除了風箏,濰坊還擁有寒亭楊家埠的木版年畫、高密聶家莊的泥塑、濰城的布玩具、安丘石家莊的民俗村等等。源遠流長的文化和豐厚的文化積淀,成就了濰坊經濟的一個拳頭產品——千里民俗一線游。
1984年,濰坊開始舉辦國際風箏會。盡管當時許多人持有異議,但國際風箏會一直辦到現在。每年一屆的濰坊國際風箏會都吸引了數以萬計的中外風箏愛好者、客商、旅游者,到濰坊放風箏,旅游觀光,洽談貿易,對于促進濰坊的改革開放、城市建設乃至觀念的轉變等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在濰坊,這是其他手段無法替代的。
在旅游業發展到更高階段的今天,人們不僅要在自然風光中攝取精華,還要通過旅游的所見所聞,了解某地區的文化狀態。濰坊的楊家埠木版年畫是一部典型的文化史。它始于明末,與天津的楊柳青年畫、蘇州的桃花塢年畫合稱為我國三大民間年畫。美術工作者在傳統工藝基礎上融入了現代的制作方法,并對其進行挖掘、整理、創新,使得這一古老的技藝歷久不衰。通過觀覽楊家埠年畫,可以清晰地了解濰縣地區自明至今的歷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團參觀考察后表示:“不遠的將來,楊家埠將成為山東乃至全中國的民俗旅游中心。”目前,楊家埠已被定為“國家民俗文化遺產村莊”,并正在積極進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從文化層面看,現在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民俗乃至傳統文化正受到外來文化的無情打壓,可口可樂、麥當勞、美國大片等已強勢進入我國;海派文化、嶺南文化等也在向北滲透。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未見得是多大的壞事。但作為一個有傳統文化的地區,一旦文化根基發生動搖,將很難得到恢復。因為沒有傳統就沒有個性,甚至沒有靈魂。城市也是這樣,沒有個性,就只能是其他一些地方建筑堆的復制。
因此對于傳統文化,尤其是民俗這種在傳統中起剛性作用的文化,不僅需要保護,更需要發揚光大。近幾年,濰坊市在開拓民俗旅游方面都邁出了不小的步伐。安丘市投資近5000萬元建起占地3000畝的青云山民俗游樂園,年吸引游客上百萬人,成為我省的標志性景點。另外,奎文的金寶樂園、臨朐的沂山公園、諸城的恐龍公園等都是將原有較小的資源進行整理而建成的。
日前,濰坊提出以被評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為契機,以風箏文化為中心,突出重點旅游項目開發建設,發展大旅游,開發大市場,形成大產業,把濰坊真正建設成為集觀光、度假、休閑、會議等于一體的旅游城市。去年底,濰坊市邀請專家編制了《濰坊市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和6個專項規劃。旅游的概念、民俗的概念、文化的概念,在濰坊正在被放大。概念的放大和具體行動的實施必將催生一個可觀的文化產業。
文化大體分為制度性文化和傳統文化兩個組成部分,而其中很重要的區別在于前者可以克隆,而后者不可以。民俗文化無疑屬傳統文化范疇,因此它有著鮮明的個性。隨著我國居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民俗展示、民俗旅游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即使像北京這樣現代化程度極高的城市,民俗旅游也異常火爆———“胡同游”享譽全球,一批批民俗村在郊區涌現。民俗旅游成了北京郊區假日經濟的新亮點,去年北京郊區民俗旅游接待人數達到626萬人次,收入6.1億元。今年,北京新增35個民俗旅游村、1500個民俗旅游戶。就連深圳也在大打民俗這張牌,在高樓大廈崛起的同時,“錦繡中華”等民俗文化村等景點的建設也如火如荼。這進一步說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傳統的就越是永恒的。
山東半島城市群的建設,也應借鑒上述地區的經驗,在城市群的概念當中糅合進文化圈這一概念。齊魯文化歷史上就是一種強勢文化,在建設半島城市群的過程中應秉承齊魯文化的優良傳統并發揚廣大之,半島城市群就有望成為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我國經濟的第三極。
本報記者 劉玉普 宋學寶
責任編輯:屠筱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