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青島7月22日電(記者呂福明)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陸燕蓀22日在青島說,在我國未來十幾年的能源發展中,必須高度重視新材料的研發,改變一些關鍵材料部件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
陸燕蓀是在出席此間舉行的2004中國(青島)材料科技周上發表這一看法的。他說,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
入重化工階段,經濟增長將進入一個新的快速增長階段。從亞洲四小龍的發展過程看,這一階段將長達20年。在能源需求增長較快的情況下,國家已在有關規劃中提出我國“煤為主體,電為中心,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發展政策,其實施便離不開新材料研發方面的強大支撐。
陸燕蓀說,在未來20年,我國將加快電源建設,在現在裝機4億千瓦的基礎上增加到10億千瓦。然而,目前我國電力設備制造業在原材料及毛坯件的供應方面仍是薄弱環節。如三峽大壩工程中一些大鑄鋼件幾乎全是從國外進口,我國企業試制產品均存在嚴重缺陷。目前,我國火電發電設備年產量超過3000萬千瓦,但合金鋼管、大口徑管和特厚鋼板等仍依賴進口。
其次,在我國優先發展煤電的能源政策中,要提高燃煤發電機組的效率,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核心問題也是開發應用新材料。高參數、大容量的發電機組是提高效率和減少排污的有效途徑,目前采用超臨界參數的機組配煙氣凈化裝置是個趨勢。然而要繼續提高參數,發展超臨界和超超臨界機組,目前卻受到材料的制約。從1996年開始,原機械工業部就已組織幾大鍋爐廠與日本住友金屬合作,為發展超臨界和超超臨界機組做材料技術準備。(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