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履行契約,現價每平方米11800元住房5000元賣出
三年前,在浙江省房地產博覽會上,中江公司將自己所建的中江大廈推到博覽會上展銷,并與十多位消費者按平均每平方米5000元售價簽訂了契約。后因種種原因,中江大廈項目在今年5月才正式開盤銷售。這時房價已上升到每平方米11800元。為此,中江公司提出,
要以開盤價8.9折與三年前簽訂契約的客戶成交。十多位客戶為此告上了法庭。結果,法庭以原簽約意向沒有約定實際的買賣房屋義務為由,駁回了客戶的訴訟請求。
中江公司的控股公司上海中凱集團得知消息后,經粗略測算:若以每平方米5000元左右價賣出17套房,公司要少收益1000多萬元。最后公司形成的共識是:法律僅是道德的底線,是對企業經營行為的最低要求,一個企業要基業長青,不能僅以法律標準要求自己,必須道德先行,信譽先行。因此,中凱集團公司決定:即使官司打贏了,也要全面履行對消費者的原有承諾。
此事傳到上海、北京等地后,全國消協就此專門請了國家工商局,中房協、上海消保委以及北京大學等單位的有關領導及其大牌專家召開了研討會,并希望向全國推廣中凱的做法。與會領導和專家們一致肯定并贊揚了中凱公司的做法,并稱之為“解決樓市糾紛的經典之作”。
專家們認為:中凱公司對這一交易糾紛的處理,體現了維護合同和契約的嚴肅性,為誠信社會添上了重彩一筆。其實,中江公司雖然官司打贏了,若按法院判決去做,那在中江的品牌上必然留下了不誠信的印記。因為事先已有契約,若因房價的升降而隨心所欲地修改合同和契約,那合同契約何用,誠信何在呢?
中凱的做法值得稱道,專家們說,還在于他們放棄了眼前利益而著眼于長遠利益。企業為此雖少收益1000多萬元,而這1000多萬元恰恰為企業品牌增添了厚實的基礎。其品牌將會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是用1000多萬元所能衡量的。
研討會上,專家們還提出,政府部門要讓守信者得益,希望政府能建立企業誠信信息庫,把企業誠信與不誠信都記錄在案,消費者只要打開信息庫就可以看到企業的誠信記錄,這對弘揚正氣,壓制不誠信,規范市場,建立誠信社會體系是十分有益的。與此同時,講誠信企業可得益,消費者不致于因對企業不了解而上當受騙。
作者:管鎮
特約編輯:宋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