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防盜、防記者!”這是現今流傳甚廣的一句諺語,它始于何時、源于何因,已無從考證,只能讓人無奈地認為是“社會心理”在現實中的投射和反映。不過,記者昨天在南京下關區政府采訪時的一段遭遇,就從一個特殊的角度,為記者之所以成為“三防”對象,提供了一種別樣的解讀法。
昨天上午,記者一行因
聯系采訪事宜來到下關區政府。門衛室里坐著的一名值班人員態度甚是熱情,請記者出示證件。記者主動拿出了記者證后,并告知對方有事要采訪相關領導,誰知,另一名門衛的臉色突然大變,忙不迭地問:“找誰?有沒有預約?”這時,一名民工模樣的男子也走進了門衛室,拿出了一張便條,說找某某有事。令記者想不到的是,這名值班人員并沒有將紙條拿過來仔細核查,便揮手讓該男子進入了政府大院。
記者見狀隨口說了句:“早知道不拿記者證了,拿身份證登記說不定就能很方便地進去了。”值班人員一聽,脫口說出一句令記者瞠目的話:“幸虧你們拿出記者證,不然,稀里糊涂地把你們放進去,我們就得挨領導的罵了。”記者好話說盡,這名值班人員卻堅持原則:“我們這有規矩的,見領導要先預約。”記者告訴他,由于來得匆忙,未及預約,可不可以先讓我們進去找值班區長?該值班人員告訴記者,區里有四個分管區長,并且非得要記者說出區長的姓名,不然按照區政府的規定,不準外人進入。在和這名值班人員說話的時候,記者無意中看到門衛室門窗大開,而屋里的空調卻打到了16℃。記者隨口問了句:“政府部門不是規定空調不準低于28℃嗎?”這名值班人員一臉不以為然:“天太熱了,這個空調有問題,不怎么制冷,不開這么低,哪有制冷效果呀。”
幾經交涉,記者還是沒有邁進下關區政府的大門。站在下關區政府的大門外,記者有幾多感慨。照采訪時看到的情形,普通人進入下關區政府應該是沒有什么“門檻”的,何以記者亮明身份后就遭到“堵截”呢?按照值班人員的邏輯,只能是領導有指示:要防止記者進入區政府重地!領導們為何會有如此的“禁令”,記者不想進行深層次的推想。記者想說的是,建設一個法治政府,固然有這樣或那樣的要求,但前提只有一個,那就是它首先是一個形象上開放、理念上包容的機構。這個機構是為人民服務的,是向人民最大限度敞開胸襟的,進入它的大門不該有任何“身份”的限制。在意識深處專設一扇無形的大門針對記者,不合適。(王永鋼
李維維 張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