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新一輪區域經濟發展浪潮的到來,在中國的經濟版圖上,泛珠三角地區、長江三角地區和環渤海經濟圈正在整合與競爭中
謀劃著未來的定位布局。山東———這個環渤海經濟圈里總量最大的經濟體也孕育著新一輪的崛起。
日前,在青舉行的清華 E MBA區域經濟論壇上,來自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著名專家與120多位清華 E
MBA學員一起,就如何整合環渤海經濟圈資源、承接日韓產業轉移、打造半島制造業基地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專家認為,山東要在區域經濟發展大格局中實現新的崛起,就要充分利用、整合環渤海經濟圈資源,發揮經濟腹地廣闊、基礎產業堅實、人文資源豐厚的優勢,增強制造業產業群的吸引力,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力求開創一個更穩健、更協調和持續發展的新局面。
經濟圈:對中國經濟貢獻重大
陳章武(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教授):現在都在談經濟圈,經濟圈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非常主要的一個現象,就是珠三角、長三角還有環渤海,這三個經濟圈從土地的面積來講不到全國土地面積的十分之一,居住著三分之一的人口,但創造了全國
G DP的三分之二,從這個基本的數字就可以明顯看出,我們的經濟圈對中國的經濟做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張鴻(深圳茂業集團總裁):我來自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當中的一個企業,我覺得經濟圈的形成已經上升到宏觀經濟的角度來談,我們得益于經濟圈的發展,經濟圈給我們企業創造了價值,為一個企業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和舞臺。
陳章武:環渤海經濟圈有三個特點,第一個特點表現在開放的前沿和廣闊的腹地,多層次相結合,我剛才講的環渤海在空間是多層次的;第二個特點是既有非常鮮明的高新技術產業,也有人員、原材料豐厚的基礎性產業,它的產業領域非常寬;第三個特點是它的文化方式,既有現代開放的新思潮,這些地區歷年來都是很多新思想的發源地,又是一個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發源地,是傳統文化的一個繼承。以空間的廣闊性,來記錄產業的多樣性,還有多種文化的融合性,這樣就組成了一個經濟圈。
環渤海經濟圈:“醒得早,起得晚”
陳章武:對環渤海經濟圈,我有一個說法,是六個字,叫“醒得早,起得晚”。其實談經濟圈,大約在二十年之前就提出了“環渤海”的概念,我們清華還有人作過“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這樣的論文。但是,它“起得太晚”,后來珠三角獲得了很快的發展,長三角也發展起來了,而這個環渤海發展就比較滯后。這滯后的原因到底在什么地方?這個原因還會不會繼續影響我們以后的發展?這是需要認真研究的。
張鴻:談到所謂的經濟圈,珠三角就是一個沿著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城市,以及現在推出的珠三角腹地所形成的經濟圈;長三角是以江、浙、滬作為主體的經濟體系,我覺得這些經濟體系相比較,在雛形上有明顯相似之處,主要體現于他們在產業聚集上、在有關的價值鏈上,尤其是在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相關聯度比較高。而對于環渤海經濟圈來說,我覺得還處于一種朦朧狀態,目前只能說是一個地緣的經濟圈,沿著渤海這么一個地緣有這么多城市的確在聚集,但是聚集當中還沒有形成真正的經濟圈的內在的聚集,所以,環渤海經濟圈今后的發展可以說是任重道遠。
薛鐳(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我覺得要設立一個目標,或者說提出一個戰略是重要的,可能在具體發展中會遇到種種錯綜復雜的因素,但是環渤海經濟圈這個提法是長遠發展的一個必要戰略。環渤海城市是一個團體,這個團體的發展依賴于這種經濟圈環境,同時也將促進這種區域經濟的形成。
制造業基地:山東騰飛的新契機
宋逢明(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教授):我覺得山東省打造制造業基地是個不錯的思路。有人認為,世界上制造業發達的國家,一般都是資源相對貧乏、人口高度密集,但山東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所以不一定非要發展制造業。但我不這樣認為。
我覺得,這種提法可以挖掘出一個戰略性內涵,即以制造業構造一個經濟發展平臺,在這個基礎上實現各個產業的全面發展。我認為,山東適合打造制造業基地,最重要的一條是山東具有良好的人文資源,山東人民不僅勤勞智慧,而且好學上進。因為制造業實際上是一種學習型經濟,最終要轉化成研發型經濟,這與山東的深厚的文化積淀正好吻合。
王鵬(山東勝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作為山東的企業,我們已經明顯感覺到,現在世界新一輪的制造業基地正在開始轉移,山東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打造半島制造業基地,承接日韓制造業轉移,也正是順應這種世界經濟發展潮流而提出的。
而山東也具有這種能力來承接世界制造業的轉移,這主要體現在山東的 G
DP是全國三個過萬億的大省,山東的制造業基礎已經形成。同時,山東的資源在全國種類最齊全。此外,有著孔孟之鄉良好的文化教育積淀和科技研發基礎,所以說,山東有著承接日韓包括其他國家制造業轉移的能力。
馬瑩(齊魯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從山東制造業基地龍頭———青島可以看出,這幾年的發展應該說是速度很快,潛力也非常大,特別是承接日韓制造業轉移方面,我覺得做得非常不錯。從房地產這個角度來說,實際上經濟圈的發展應該是形成城市群這個概念,推進城市化進程。我們企業在這個過程當中,能否抓住機遇是最關鍵的。現在全國的地產商都看好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特別是一些大的地產企業,現在都把工作重點向環渤海經濟圈轉變。
承接制造業:只是一個過程
王鵬:承接產業轉移,應該承接那些高水平的制造業,而不能是承接那些簡單的加工業。因為高水平的制造業是一個完整的價值鏈,從設計、生產、銷售,包括它的一些和價值鏈相關的產業的帶動,而一個簡單的加工基地,就不是一個完全的價值鏈,它缺乏核心技術,沒有自己的品牌。
第二個方面,我想就是從整個的制造業承接來講,只是一個二十一世紀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一個分工,從更長遠經濟發展看,這只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終點。就像一個企業,一項產品、一項技術,不可能對企業長久支撐,而一個品牌的形成則可以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薛鐳:山東目前已經有非常好的制造業基礎,在承接產業轉移上不能僅僅是把日韓制造業引進來,在對外合作中企業應該著眼建立自己的產業競爭力,只有豐富了自己的技術積累,創建了國際知名品牌,形成了相當的市場規模,才可以說成功實現了承接國外產業轉移的初衷。
宋逢明:近年來,中國 G
DP的增長動力,相當一部分來自于非國有經濟,這是我們現在經濟當中最具生機活力的部分。山東經濟的發展也是如此,國有企業的改制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實際上是發展民營企業。從制造業來講,發展民營經濟實際上是打造制造業基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
從學習型向研發型經濟轉變
薛鐳:如果讓我來建議的話,我覺得山東需要一個市場手段,當然這個當中考慮的因素就是環保,包括其他資源,不要去說某一個企業應不應該建造社會制造業基地,這不是說我們政府甚至包括社會太優秀,而是經濟發展本身的規律,我覺得很多事情要做到水到渠成,我們現在急急忙忙挖一條溝,就不對了。
宋逢明:市場經濟本身就是自由競爭引起的,必須要建立公平的自由的經營秩序,這是基礎;另一方面,我覺得政府對于當地經濟的發展的戰略性構想,也是一個必要的基礎。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正確的戰略必須配制深入、細致、具體的措施,這樣才能夠真正指導經濟發展。
實際上要發展打造山東制造業基地,就一定要重視開放問題,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形成自己的核心,就是我們一開始說的如何使我們的學習型向研發型經濟轉變,就是說,我們不單是學習承接人家的,而是要進一步在基礎研究、原創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從而不斷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責任編輯: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