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在歷來被中國人民認作“最大事”的吃上,體現最為明顯。營養過剩、飲食結構不合理造成的肥胖、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增高等問題隨之而來。這個問題一直受到有關專家學者的重視,他們堅持不懈地呼吁人們注意飲食結構,提倡科學進食。近來社會上再次掀起一陣提倡科學健康飲食的浪潮。筆者
對此舉雙手贊成。然而,在當下提倡健康飲食的宣傳中,有一種將“中華傳統飲食”等同于科學健康飲食的傾向,鼓吹中華飲食傳統是最健康的。這樣做同樣會誤導人們。
首先,并不存在一個統一的“中華飲食傳統”。中國地域遼闊,各地飲食習慣差異極大。比如,某些地區日均食鹽攝入量高達17克以上,高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食鹽攝入量一倍以上,這不能算是科學飲食習慣吧。還有的地方習慣喝燙粥,這種習俗已經被認為同當地食道癌高發有直接聯系。再者,不同社會階層的飲食習慣也大相徑庭。有每日以咸菜下飯的貧民傳統,也有每餐數十道珍饈的帝王排場。
其次,可以算作“中華傳統”的即大部分地區、大部分階層共同的飲食習慣當中,也有許多并不科學健康的成分。比如,中國人喜食動物內臟,溜肥腸是很多人偏愛的一道菜。現代科學證明,動物內臟脂肪、膽固醇含量特高,不宜多吃。許多中國人心目中地位崇高的“生猛海鮮”,特別是貝類、蝦類還有魷魚,也是膽固醇含量過高的食品。試驗證明,中國獨有的松花蛋,膽固醇含量在食物中名列前茅。其他如熊掌、象鼻、牛鞭、“驢錢”等就不必一一列舉了。另外還有無限擴大野生動物入食范圍的問題。
很多宣傳科學飲食的文章報告給人一種印象,似乎中國人的飲食傳統是排斥肉食的。這不符合事實。古代傳說中有商紂王建“肉林酒池”的故事(不是粟山酒池);孔子收學生學費是以束脩(干肉,類似現在的臘肉)為單位的,粟米大概他看不上;水滸傳中的英雄武松,每到酒肆必要“大碗的酒大塊的肉”,魯智深當了和尚還是忍不住要過肉癮;少林寺和尚向皇帝申請到了吃肉的特許。直到今天,民間通常都以“大魚大肉”作為美食的代名詞。可以說,在中國人的潛意識里,吃肉是一種很高的享受,只是因為過去生產力低下,社會分配極度不公,大部分人只能心向往之而已。
從烹調方式來說,中國人的傳統也不盡科學。比如蔬菜的烹調,中國人習慣用油爆炒(如果條件不允許,比如每月只配給3兩油的時代,當然只好煮食),這同歐洲人的生吃或煮食蔬菜的傳統相比,未見得更健康。還有中國人烹調油一般是反復使用,直到耗干為止,這也是非常不健康的烹調習慣。
在提倡科學飲食的宣傳中,“洋快餐”被認為是中國人飲食習慣錯位的罪魁禍首,這也不大公平。數數布滿大街小巷的餐館,其中麥當勞、肯得基、必勝客才占多大比例?算上所有的西餐館,同林立的中餐館相比,也只能是鳳毛麟角。打開任何一家中餐館的菜單,葷菜比例遠遠超過素菜。絕大多數人去中餐館解饞的次數也要遠遠超過去西餐館嘗新的次數。如果要說外來不良影響,那么首先應該譴責的是以可口可了為代表的碳酸糖水兒。
事實上,每一個民族的飲食烹調傳統都有自身形成的環境和理由,都有長處和短處,貶彼褒此不是科學的態度。如果說中國的飲食傳統遠優于歐美,那么長時期里中國人的期望壽命不足50歲,又作何解釋呢?洋快餐的缺陷必須重視,但是當前中國人由于飲食方式不當帶來的健康問題,主要不應歸咎于外來飲食影響。生產力發展了,生活條件大大改善了,人們可以方便輕易地實現潛意識中飲食方面的追求,因為缺乏科學指導,錯誤地“發揚光大”了中華飲食傳統中的糟粕部分,客觀地說,這才是問題之所在。
提倡科學健康飲食的確是當務之急,哪些是科學的、健康的,哪些是不科學、不健康的,該怎么說就怎么說,不必貼上民族傳統的標簽。美國人提出的金字塔和洪昭光教授提出的“1、2、3、4、5,紅黃綠白黑”是人類共有經驗的結晶,同樣值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