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是常見的關節疾病,犯病時不但疼痛難忍,而且四肢乏力,行走困難,在中老年人群中較多發。
骨關節炎是無菌性炎癥,是身體對局部的組織損傷等病理變化的一種反應,局部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表皮發紅發熱、關節積液和僵硬感。該病通常由于關節受力
異常,引起骨贅形成和軟骨下骨質硬化等病理改變。因此治療時應用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物阻止上述病理過程十分重要。
有人認為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是單純的止痛藥,這是一種誤解。這類藥物主要是靠它的抗炎作用,來減輕或消除炎癥而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目前市場上消炎解痛的藥物種類繁多,許多藥物都對胃腸道有刺激或對肝腎功能有影響。對此,一些非甾體類消炎藥物如臨床反映較好的雙氯芬酸二乙胺(扶他林)有腸溶片劑,可以避免對胃黏膜的刺激。這類藥物應注意在餐前服用,并避免和酸性、堿性藥物或食物同時服用,以免減低藥物的療效或增加對腸胃道的刺激。除口服外,該藥物還有乳膠劑可供外用。
除抗炎鎮痛藥物外,還應合理聯合應用可改善病情、阻止病變進展的藥物如甲氨喋呤等,以防止關節破壞。再輔之適當的功能鍛煉等綜合措施,就可保持正常的生活與學習狀態了。(北京醫院骨科主任、教授
薛慶云)
特約編輯:STREAM
下一篇:急性心肌梗塞院前急救
|